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太常引

标题包含
太常引
三三五五短长亭。 都只解、送人行。 天远树冥冥。 怅好梦、才成又惊。 夜堂歌罢,小楼钟断,归路已闻莺。 应是困瞢腾。 问心绪、而今怎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五个稀疏的短亭,都只懂得为别人送行。 天空高远,树木阴郁无边,心情惆怅如同美梦刚要成真却又突然惊醒。夜晚的歌声刚刚停止,小楼上的钟声也已经断绝,归途上已经可以听到黄莺的叫声。 应该是疲于奔波劳累的缘故吧,如今的心绪又会变得如何呢?
去完善
释义
《太常引》:词牌名。 沈端节:宋代诗人。 三三五五短长亭:指的是送别时,三五成群的人在短亭或长亭为行人送行。亭是古代供行人休息的地方。短亭位于城外附近,长亭则位于较远的郊区。 都只解、送人行:大家只知道在亭子边为我送行。 天远树冥冥:指天空高远,树木郁郁葱葱。 怅好梦、才成又惊:惆怅的是美好的梦境刚刚实现就又要破灭。 夜堂歌罢,小楼钟断,归路已闻莺:夜晚的客厅歌声停止,小楼上的钟声已经消失,我走在归乡的路上,已经能听到黄莺的叫声。 应是困瞢腾:应该是因为困倦而头昏脑涨。 问心绪、而今怎生:询问自己的心情,现在应该如何应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三三五五短长亭”起笔,描绘了送别场景中一座座亭子错落有致的画面。词人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行人离别的情景,暗示出依依惜别的情感。接着词人通过“都只解、送人行”这一句揭示出行人们内心的无奈与哀伤,这些送别的人们都只是单纯地知道要送行而已。 上阕的后半部分词人通过写景来烘托气氛,“天远树冥冥”描绘出远天的景象,传达出一种遥远、迷茫的感觉,以此表达离别时的心情。而“怅好梦、才成又惊”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下阕则通过描述归家路上的场景来反映词人的心情变化。首先,“夜堂歌罢,小楼钟断,归路已闻莺”这一句将离别时分的喧嚣和回归途中的宁静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离别场景的回忆以及内心情感的波动。接着,“应是困瞢腾”表现了词人在夜深人静之时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境。最后,“问心绪、而今怎生”则以设问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难以言喻的惆怅之情。整首词充满了哀愁、思念与感伤的气氛,读之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太常引》是南宋诗人沈端节的一首词。据考证,此词大约创作于公元1246年左右,即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由于金兵的入侵,中原地区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沈端节作为一位爱国文人,对国家的危机深感忧虑。 沈端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爱好文学。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的认可。然而,他的人生并不顺利。在他的一生中,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充满了不满和愤懑。 在南宋末年,由于金兵的入侵,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沈端节虽然是一位文人,但他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极为关心。他认为,国家的兴衰取决于人民的素质和国家领导者的能力。因此,他呼吁统治者要加强人民的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以便更好地抵抗外敌入侵。此外,他还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选拔贤能之人,以振兴国家。 在创作这首《太常引》时,沈端节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他以“太常引”为词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在词中,他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希望他的歌声能够传遍大江南北,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保卫国家。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