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柄
涧底分贞干,宁将麈尾同。
坐闲长滴翠,话次忽生风。
影落孤灯外,声寒静室中。
有谁知外意,林下石丛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涧水从中间分流,我宁愿和豪杰一同驱马。
闲暇时坐观景色,在聊天中说起了过去的事情。
影子落在孤独的灯光之外,声音在寂静的屋子里显得格外寒冷。
有谁理解我的心思,我在山林下的石头旁感到孤独。
去完善
释义
涧:山间的溪流
宁:不,不可
麈尾:古人手持的一种饰品
滴翠:形容水滴落在翠绿的颜色上
话次:谈话间
生风:产生风声或风动
影落:影子投射在…之上
孤灯:单盏的灯,多指昏暗的灯光
声寒:声音听起来寒冷,表示声音微弱
静室:安静的房间
外意:外在的含义或暗示
林下:树林之下
石丛丛:石头堆积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松柄》这首诗描绘了松树的坚韧与独特之美。作者以涧底分贞干,表达了松树在恶劣环境下仍能顽强生长的特性。宁将麈尾同则表达出松树不愿与凡俗之物为伍的清高。
接下来,“坐闲长滴翠”描述了松树在闲暇时依然保持生机盎然的姿态;“话次忽生风”则突显出松树在不经意间展现出的大自然之力。
紧接着的“影落孤灯外”和“声寒静室中”则形象地勾勒出松树所带来的幽深与宁静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宁静的心境。
最后,诗人以“有谁知外意,林下石丛丛”作结,表达了松树隐藏的象征意义:它们是不屈不挠、卓然独立的精神象征。这种外意在红尘俗世之中,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领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松柄》是南宋诗人释宇昭所作的一首描绘松树形态和品格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初期。
释宇昭(1126-1206),本名张九成,字子韶,号无求居士,浙江钱塘人。他曾参加抗金活动,后出家为僧,成为一代诗僧。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语言清新,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南宋初期,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百姓生活困苦。释宇昭在此背景下,选择出家为僧,寻求心灵的慰藉。他将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寄托在山水诗中,表达出深沉的爱国情怀。
《松柄》一诗,通过描绘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傲霜斗雪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此外,松树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坚贞不屈、英勇顽强的品质,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精神的赞美和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