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古堂岁寒杂书韵

标题包含
次古堂岁寒杂书韵
清新如修竹,月露洗瑯玕。 爱之不能舍,一月三四看。 伊人伟识量,文字余波澜。 出处早见几,在汉申屠蟠。 风雨江村暮,门掩清灯寒。 所抱寸心在,千载重不刊。 满前炽子孙,已足遗以安。 会当骖白鹿,华顶炼还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清新如同翠绿的竹子,月光和露水洗净了玉石般的人儿。 对这样的美好爱得深沉而无法割舍,一个月中常常三番四次去欣赏。 她的学识丰富宽广,文章中的波澜更为她增添风韵。 早知有这样的才女,就如汉代的申屠蟠一样璀璨。 江边的小村,风雨飘摇的夜晚,我关上门,守着微寒的灯光。 内心坚守的信念恒久不变,千秋万代都不会被磨灭。 眼前的子孙满堂,幸福安宁已足够让他们继承下去。 或许有一天,我会骑上白鹿,到山顶修炼成仙。
去完善
释义
1. 修竹:指高洁的竹子。 2. 月露:月光如水露般洒下。 3. 琅玕:形容像珠玉般美好的事物,这里比喻竹子。 4. 爱之不能舍,一月三四看:这句是说对竹子喜爱到一个月要去看三四次。 5. 伊人:指对方,这里可能是指作者的朋友或诗人赞美的人。 6. 伟识量:指有高尚的品格和宽广的胸怀。 7. 文字余波澜:这句是说伊人的诗文留下的深刻印象。 8. 出处早见几:这句话是说伊人很早就看清了时局变化。 9. 在汉申屠蟠:这句是引用历史故事来赞美伊人的品行,申屠蟠字子龙,东汉末年名士,因避战乱隐身变姓,后世因以"申屠蟠"为隐士之称。 10. 风雨江村暮,门掩清灯寒:这句描绘了风雨中的江边村庄,显得孤寂寒冷。 11. 所抱寸心在,千载重不刊:这句是说信念坚定,虽然时代变迁,但信仰仍然坚定不移。 12. 满前炽子孙,已足遗以安:这句是祝愿对方子孙满堂,生活安定。 13. 会当骖白鹿,华顶炼还丹:这句是表达诗人的志趣,希望能够像古代神仙一样修炼成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翁森所作,题为《次古堂岁寒杂书韵》。诗中表达了一种坚守气节、崇尚清白的精神风貌。作者将自己比喻为挺拔的修竹,经过月光雨露的洗涤,更加清新脱俗。他对自己信仰的事物执着追求,“爱之不能舍,一月三四看”,体现了他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同时,他赞美了那些有识之士,他们的文学作品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作者也提及了自己对于世事洞明的看法,并引用了汉代隐士申屠蟠的故事,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风雨江村暮,门掩清灯寒”,描绘出一幅暮色中的江村景象,在风雨交加的时刻,诗人紧闭家门,独坐青灯之下,更显其孤寂清冷。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寸心在”,使他傲然独立,名垂千古。 “满前炽子孙,已足遗以安”,表达了诗人对后代的期望与祝福,他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继承他的品格和精神,在这个纷繁世界中有所作为。最后两句“会当骖白鹿,华顶炼还丹”,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渴求成仙的理想境界,以此传达出他对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整首诗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古堂岁寒杂书韵》是南宋诗人翁森在公元1269年创作的诗歌。这一年,宋金两国战乱不断,北方的金国势力逐渐削弱,而南方的南宋政权则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此时,蒙古族领袖忽必烈正在逐步统一北方,准备南侵,南宋朝政混乱,内斗严重,国家前途堪忧。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翁森作为一位有良知的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的人生经历也比较坎坷,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后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在遭受挫折之后,翁森开始更加关注民间疾苦和国家命运,并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感慨。 《次古堂岁寒杂书韵》这首诗歌,正是翁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中以“岁寒”比喻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通过对古代贤人的怀念,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这首诗不仅反映了翁森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心态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