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飞来峰下
吴中未历佳山水,湖上怀思去惘然。
云去云归两峰寺,鸥飞鸥没夕阳天。
客愁官渡落花雨,归梦下湖春水船。
想得对床成夜语,何须陇月向人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吴中没有经历美好的山水,在湖上想念过去让人感到迷茫。
云朵来来去去出现在两座山峰的寺庙前,海鸥飞舞在水面然后消失在夕阳的天空中。
游子的忧愁如同落在官渡的花瓣如雨下,回到故乡的梦则随着春天的水流划过小船。
想要和故人相对而谈整夜聊天,何须远方的月亮照亮我们团聚的夜晚。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飞来峰:即灵隐山,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北的灵隐景区内。
2. 吴中:古代地区名,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南部及浙江省北部一带,这里指的是杭州所在的地区。
3. 湖上:指西湖。
4. 惘然:迷茫,不知所措。
5. 两峰寺:此处指飞来峰下的两座寺庙。
6. 鸥:水鸟,近似鹭而略小。
7. 官渡:官方设置的渡口。
8. 下湖:意指进入湖泊地区。
9. 对床夜语:形容两人关系亲密,共度良宵,夜夜交谈。
10. 陇月:此处的"陇"有分隔之意,"陇月"即两地共赏之月。
去完善
赏析
《宿飞来峰下》是南宋诗人苏庠的一首描绘江南水乡风光的佳作。诗人在旅途中来到飞来峰下,因怀念故乡的风景而陷入深深的怀思之中。本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敏感和对自然的感悟能力。
首联“吴中未历佳山水,湖上怀思去惘然”表达出作者未能亲自游览家乡的美景而感到遗憾的心情。其中“惘然”一词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之美向往但又无法亲临其境的无奈心情。
颔联“云去云归两峰寺,鸥飞鸥没夕阳天”,生动地描绘了山峰与寺庙之间云朵飘渺的景象和傍晚时分,夕阳照耀下鸥鸟翻飞的景色。借以展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颈联“客愁官渡落花雨,归梦下湖春水船”,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乡的情怀。同时通过对“落花雨”和“春水船”等景物的描述,渲染了一种清幽的氛围。
尾联“想得对床成夜语,何须陇月向人圆”,诗人想象着与友人面对面谈论诗词的场景,表现出对友情的渴望以及对家乡美景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飞来峰下》是南宋诗人苏庠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宁宗时期(1194年-1224年)。
在这个时期,苏庠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早年的生活比较安定,与著名文人辛弃疾、陆游等交好。然而,随着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苏庠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曾投身抗金事业,但未能成功。后来,他在江南一带过着隐居的生活,写诗作文,抒发胸臆。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战火纷飞,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成为士人躲避战乱的避风港。因此,许多文人都选择在江南地区隐居,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进行创作。苏庠的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飞来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前,是一座著名的山峰。山上有许多古代石刻和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化的瑰宝。苏庠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飞来峰下景色和夜宿情景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在战乱时期的忧虑和惆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