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戊午上高宗封事

标题包含
戊午上高宗封事
  绍兴八年十一月日,右通直郎枢密院编修臣胡铨,谨斋沐裁书,昧死百拜,献于皇帝陛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斯罔天听,骤得美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丑虏,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豺狼改虑,捽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位?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知也,指犬豕而使之拜,则怫然怒。今丑虏,则犬豕也。堂堂大国,相率而拜犬豕,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虏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虏决可和,尽如伦议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铨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就...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绍兴八年的十一月,臣子胡铨谨献书给皇帝陛下。我明确地指出:王伦原本只是个酒色之徒,市井无赖,后来由于宰相的无知,他被派去出使金国,专门欺诈别人,欺骗朝廷,平步青云,得到了显赫的官职,百姓们都咬牙切齿地痛恨他。现在他又无缘无故地招引金国使者,借“诏谕江南”的名义,实际上是想要让我们向他俯首称臣,像刘豫一样成为金国的附属。刘豫曾向金国称臣,在南面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自认为可以世代相传,然而最终却被金国推翻,父子二人成为了俘虏。这样的例子近在眼前,但王伦却希望陛下重蹈覆辙。 我们的国家,是祖先们留下的基业;陛下您的位置,也是祖先们传下来的。怎么能将祖先们的国家拱手让给金国呢?怎么能将祖先们传下的皇位变成金国的附属呢?只要陛下您稍微让步,那么祖先们的在天之灵都会受到玷污,百姓们都会被俘,朝廷上的大臣们都会成为金国的臣子,天下的士大夫都会剃发易服。到那时,金国无尽的欲望就会更加严重地压迫我们,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像对待刘豫那样对我们呢?普通的孩童,即使是无知的,如果有人让他们向猪狗跪拜,他们也会愤怒。现在的金国就是那些猪狗。我们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却争相向金国跪拜,这是连儿童都会觉得羞愧的事情,但是陛下您却能够忍受吗? 王伦却说:“只要我们向金国屈服,那么陛下就能找回被金国掳走的亲人,也能收复失地,得到中原地区。”唉!自从金国入侵以来,主张求和的人都是用这种论调来迷惑陛下。然而事实表明,这些承诺从来没有实现过,金国的真实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可是陛下您仍然没有醒悟,不断牺牲百姓的利益,却忘记了国家的深仇大恨。这样忍辱负重,让天下人都对您失去了信心。就算金国真的愿意求和,完全按照王伦的建议做,那么天下后世的人会如何看待陛下呢?更何况金国诡计多端,王伦又是一个奸诈的小人,他的建议绝对不会兑现,失去的亲人无法回来,失去的国土无法收回,而一旦我们向金国屈服,就再也无法挺直腰杆,国家也会日渐衰落,令人痛心疾首。 过去,陛下在艰难的海上航行,情况危急,但您还不愿意向金国低头称臣。现在国家逐渐强盛,将领们勇猛善战,士兵们也斗志昂扬。就像不久前金国气势汹汹,刘豫带兵侵犯我国,我们在襄阳、淮上、涡口、淮阴等地都取得了胜利,与之前的危局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如果不得已而需要动用武力,那么我们怎么可能输给金国呢?而现在无缘无故地向金国称臣,想要放弃至高无上的地位,向金国卑躬屈膝,这会让我们的士兵失去斗志。这就是为什么鲁仲连宁愿死去也不愿意向秦国称臣的原因,他不是珍惜那个虚名,而是惋惜天下的大局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现在朝廷内外的人们都对王伦痛恨不已,陛下您却毫不知情,我怕有一天事情会发生突变,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如果不杀掉王伦,国家的生死存亡就很难预料了。 尽管如此,王伦还不能算是罪魁祸首,秦桧作为朝廷的重臣,也在推波助澜。陛下您有着像尧舜一样的资质,秦桧却无法让您像尧舜一样伟大,反而想把您变成一个像石晋一样的国家。最近,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代的道理来反驳秦桧的观点,秦桧却大声指责他们说:“我知道历史,你们却不知道!”由此可见,秦桧拒绝听取不同的意见,已经暴露无遗。他还要求其他的官员一起讨论这个提议是否可行,这是因为他害怕天下人对他的指责,所以让其他官员和他一起分担责任。有见识的人都认为朝廷里已经没有贤能之人了。唉,真是可惜啊!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管仲,我可能已经沦为披发左衽的野人了。”管仲只是霸主的助手,都能够改变野蛮的风俗,举行文明的聚会。而秦桧是大国的宰相,却把文明的风俗推向了野蛮的世界。所以说,秦桧不仅是陛下的罪人,更是管仲的罪人。孙近依附秦桧的意见,才得以成为参知政事。天下百姓都渴望政治清明,而孙近却在政务堂无所事事,一点也不敢对政事发表意见。秦桧说:“我们可以和金国和解。”孙近也说:“我们可以和金国和解。”秦桧说:“陛下应该向金国称臣。”孙近也说:“陛下应该向金国称臣。”我曾经去过政务堂,向他提了三个问题,他都没有回答,只说:“我已经让台谏侍从讨论这个问题了。”唉!担任重要的职务,却只能用来填充空缺,像这样,如果遇到敌人入侵,还能抵挡敌人的攻击吗?我认为,秦桧和孙近都应该被处死! 我作为一名官员,坚决不与秦桧之流共同面对敌人。我只是希望能取下他们的头颅,悬挂在城楼上,以此来警示他人。然后,我们将拘押金国使者,谴责他们没有礼貌的行为,慢慢地准备反击,那么我们的士兵就会士气高涨。否则,我只能跳海自杀,不能在这种小朝廷里苟且偷生。我这样一个小臣,胆大妄为,冒犯了天威,愿意接受惩罚,不胜惶恐之至!
去完善
释义
1. 《戊午上高宗封事》:胡铨的一篇上疏,是南宋时期的一篇政治檄文。写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2. 绍兴:南宋宋高宗赵构的年号。 3. 通直郎:宋代文职散官,相当于县令一职。 4. 枢密院:宋代最高军事机关。 5. 王伦:北宋末年人,徽宗时官至尚书省都检点。 6. 专务诈诞:专门从事欺诈行为。 7. 斯罔天听:蒙蔽皇帝的视听。 8. 美官:显要官职。 9. 刘豫:金朝的傀儡皇帝,后被废黜。 10. “诏谕江南”:指金朝试图招降南宋的一种策略。 11. 天下之人切齿唾骂:形容人们对这种行为极其痛恨。 12. 诱致虏使:指诱使金朝使者来访。 13. 犬戎:古代对西部的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借指金朝。 14. 庙社之灵:祖先的神灵。 15. 赤子:百姓。 16. 左衽:指被俘或者投降的人。 17. 宰执:宰相和大臣的总称。 18. 裂冠毁冕:比喻改变原有的立场观点。 19. 胡服:指金朝的服饰。 20. 无厌之求:贪婪的要求。 21. 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怎能知道不会像对待刘豫那样对我呢? 22. 梓宫:皇帝的棺材。 23. 太后:皇帝的母亲。 24. 渊圣:指宋钦宗赵桓。 25. 中原:指黄河流域地区。 26. 竭民膏血:搜刮民脂民膏。 27. 忘国大仇:忘记国家的深仇大恨。 28. 含垢忍耻:忍受屈辱。 29. 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让全天下的人都心甘情愿地做他的臣民。 30. 尽如伦议:完全按照王伦的建议去做。 31. 陆梁:形容敌人声势浩大。 32. 伪豫入寇:指刘豫带兵侵犯。 33. 败之于襄阳:在襄阳打败敌军。 34. 败之于淮上:在淮水一带打败敌军。 35. 败之于涡口:在涡口打败敌军。 36. 败之于淮阴:在淮阴打败敌军。 37. 蹈海之危:面临海上的危险。 38. 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认为尊秦为王是耻辱,坚决不同意。 39. 石晋: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40. 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秦桧作为皇帝的心腹重臣,竟然也主张向金朝屈服。 41. 尧舜之资:比喻皇帝的资质非常高尚。 42. 石晋: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国家。 43.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被誉为贤相。 44. 被发左衽:指被俘虏或者投降。 45.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我们可能都会被敌人俘虏。 46. 霸者之佐:辅助霸主的大臣。 47. 衣裳之会:和平友好相会。 48. 伴食中书:形容无所事事的样子。 49. 台谏侍臣:谏官和其他官员。 50. 漫不敢可否事:不敢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51. 参赞大政:参与决策国家大事。 52. 徒取充位:只是为了充数而已。 53. 折冲御侮:抵抗外来侵略。 54. 赴东海而死:指跳海自杀。 55. 小臣狂妄:指胡铨作为一名低级官员,言行大胆狂放。 56. 冒渎天威:冒犯皇帝的威严。 57. 甘俟斧钺:甘愿等待接受处罚。 58. 不胜陨越之至:非常惶恐不安。
去完善
赏析
《戊午上高宗封事》赏析: 胡铨在绍兴八年的这篇奏疏,以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了对朝廷与金人和谈政策的强烈反对。文章首先批评了王伦作为使臣的无能与欺诈行为,认为其专务虚伪,误导皇上,导致国家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接着指出如果接受金人的“诏谕江南”,意味着向金人称臣,这将是对祖宗和国家的极大背叛。 作者认为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因此坚决反对与金人和谈,主张以武力抗击侵略者。同时指出和谈的结果并不乐观,即使能够实现,也会使国家和民族蒙受巨大耻辱。此外,文章还严厉抨击了秦桧等人的卖国行为,认为他们是国家的罪人。 整篇文章气势磅礴,情感激愤,充分展示了胡铨对国家民族的深深热爱和对卖国贼的愤怒谴责。这不仅是一篇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章,也是一篇充满激情和热血的民族主义宣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戊午上高宗封事》是南宋爱国志士、文学家胡铨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戊午年),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在创作这首诗时,胡铨正处于他人生的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他曾担任枢密院编修官、右正言等要职,积极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然而,由于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他在1165年被贬谪为昭州军事判官,此后多年漂泊在外。直到秦桧去世后,他才得以重返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秘书少监等职。此时,他已经年近七十,但仍怀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 在胡铨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金国势力强大,不断南下侵扰;而南宋国内则政治腐败、民生困苦。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胡铨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上疏劝谏高宗皇帝赵构,希望他能够改革政治、励精图治,恢复中原失地,实现国家的振兴。这首《戊午上高宗封事》便是他这一信念的集中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