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览镜
何当开此镜,即见髪如丝。
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
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
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何时才能开启这面镜子,看看我那已然白发的发丝。时光就像流水一样匆匆流逝,一年的光阴又能有多少呢?每当在芳草萋萋的地方,总是会想起故乡的美好。正因为总是离家在外,才会倍感岁月蹉跎,却又找不到可以责怪的对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何当:何时;到什么时候才能。
2. 开此镜:打开这面镜子。这里指面对镜子。
3. 即见:立即看到。
4. 髪如丝:头发像丝线一样细。形容头发变得稀疏。
5. 白日:白天;光阴。
6. 急于水:形容时间流逝得很快。
7. 一年能几时:一年的时间能有多少。
8. 逢:遇到。
9. 芳草:茂盛的草。常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
10. 故园:故乡;老家。
11. 长返:常常回归。
12. 迟:慢;缓慢。
13. 所以:因此;因为这个原因。
14. 多为客:多在外地做官或游历。
15. 蹉跎:浪费时光;虚度年华。
16. 欲怨谁:想要责怪谁。
去完善
赏析
《客中览镜》是一首表达作者身处异乡,感叹时光流逝,想念故乡的古诗。诗中的"何当开此镜,即见髪如丝"描绘了诗人照镜子的场景,感叹自己的头发已经变得稀疏。"白日急于水,一年能几时"表示时间过得很快,仿佛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每逢芳草处,长返故园迟"则表达了诗人每次看到芳草都会想起故乡,但又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回到家乡。最后两句"所以多为客,蹉跎欲怨谁"表示诗人常常离家在外,虚度光阴,心中充满无奈和抱怨。整首诗通过镜子的映照,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时光的感慨,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中览镜》是宋代诗人于武陵的作品,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客居期间,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容貌,感叹岁月匆匆、人生无常的心境。根据相关资料,该诗创作于公元1136年左右,属于宋徽宗时期。
在公元1136年前后,北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此时金兵南下侵扰,中原地区战火连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士人的于武陵,虽拥有才华横溢的诗才,却因战乱而不得不在异乡漂泊。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使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变幻。
在这一时期,宋徽宗的统治日渐衰落,官僚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金兵的侵略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武陵以“客中览镜”为题,表达了他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在诗中不仅描绘了自己在外漂泊、思念故乡的心情,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的同情。
总的来说,《客中览镜》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源于北宋末年战乱频仍的时代,以及诗人于武陵在那个特殊时期的个人遭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