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妇叹
蚕妇拂蚕叶如缕,爱之何啻珠玉比。
呼奴勤向帐前看,夜卧靡宁三四起。
未必便能丝挂体,睠焉于怀有真喜。
人人办得此时心,推而广之岂不美。
以此事君定忠臣,以此事父定孝子。
以此事夫定贤妇,一念真成转枢耳。
嗟哉世人胡不然,三纲茫茫不如蚕一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蚕妇轻拂如丝般的桑叶,珍爱程度胜过珠宝玉石。
唤来女仆在纱帐前勤劳照看,夜里辗转难眠,三番四次起身查看。
未必能缫出优美的丝线,但内心充满真实的喜悦。
如果每个人都能珍视这种心情,推广出去该是多么美好。
忠诚的人由此事君王成为忠臣,孝顺的人由此事父亲成为孝子。
贤良的妇女由此事丈夫成为贤妻,一颗真诚的心改变了世界的运转。
唉,世间的人们为何不能这样去做?对于三纲五常的理解却迷茫得不如一片桑叶。
去完善
释义
1. 蚕妇:养蚕的妇女。2. 拂蚕叶如缕:拂,轻轻地擦过;缕,线状物。这句是形容蚕妇在清理蚕叶的情景。3. 爱之何啻珠玉比:何啻,岂止;珠玉,珍贵的宝物。这句是比喻蚕妇对蚕的喜爱程度极高。4. 呼奴勤向帐前看:奴,女婢;勤,频繁;帐前看,指照顾蚕妇的工作。5. 夜卧靡宁三四起:靡宁,不安定;三四起,指多次起床。6. 未必便能丝挂体:未必,不一定;丝挂体,指用蚕丝织成的衣物。7. 睠焉于怀有真喜:睠焉,衷心留念;于怀,在心中;真喜,真实的喜悦。8. 办得此时心:办得,达到;此时心,指关注、关心他人之心。9. 推而广之:推广到更广泛的范围。10. 三纲:古代中国的一种道德伦理观念,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蚕妇生活的诗,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妇辛勤抚育蚕宝宝的场景,表达了对她们的深深同情和敬重。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蚕妇抚育蚕宝宝的过程,表现了她们辛勤劳动的情景。从“蚕妇拂蚕叶如缕”到“夜卧靡宁三四起”,生动地展示了蚕妇为了抚育这些珍贵的生物,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心血。同时,诗人将蚕比作珠玉,强调了它们的珍贵价值,使人们更加关注蚕妇的付出。
接着,诗人通过对蚕妇心理的揣摩,表达了她们对养蚕的热爱和期待。虽然抚育蚕宝宝的过程辛苦,但蚕妇依然充满喜悦,这种喜悦并非源于物质的收获,而是源自内心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升华了主题,将养蚕的行为与伦理道德联系起来,指出如果每个人都能像蚕妇一样付出真心去关爱他人,那么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诗人认为,这样的品质体现在为国家尽忠、为父母尽孝、为丈夫尽贤的各个方面,体现出诗人对于道德品质的深刻认识和追求。
最后,诗人对世人的嘲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他将蚕妇与世人进行对比,批评了那些忽视道德、违背人伦的人,从而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作品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蚕妇叹》是南宋诗人钱时的作品。这首诗歌创作于公元1168年,即宋孝宗乾道四年。
在这一年里,钱时因为科举失利而心情沉重。他在庙堂之上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却对世俗的纷争感到厌倦。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寻常百姓的生活,尤其是那些为生活辛勤劳作的普通妇女。
当时的南宋,虽然社会经济较为繁荣,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统治者的腐败,民生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劳动妇女,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种种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钱时以蚕妇为主题,揭示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卑微地位和对生活的无奈叹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