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存亭
事亡如存死如生,以诚则著著乃形。
二字貌出孝子诚,晓然如见亲在庭。
有人念母愁思凝,终日如痴呼不醒。
自云所见政如此,触物有感皆分明。
山形作我枕扇清,风叶舞我莱衫轻。
江芦千株白皎皎,尚想鹤发垂星星。
入户宛然闻忾息,恍惚欲下来举觥。
始知至孝无间断,圣人所以见墙羹。
譬如忠信纯熟者,立则参前坐倚衡。
然而存著亦非真,能于吾母用吾情。
所见皆从所念得,初非刻木外经营。
虽然铭镂在中扃,何待扁榜垂丹青。
要令目击助心想,不然安得名吾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让逝去的一切如同还在眼前,保持真诚就能体现得生动形象。“孝”、“诚”两个字展现了孝心真诚的面貌,仿佛能看到亲人就在眼前。有人在思念母亲时忧愁满面,整天都像痴呆了一样难以唤醒。他自述他的感受就是这样,接触到的每样东西都让他感慨万分。山川草木都成了我的枕靠,清风落叶在我身上轻轻舞动。江边芦苇一千株白得耀眼,使我怀念起那白发苍苍的母亲。一进门好像就听到母亲的呼吸声,恍惚间她似乎要从墙上走下来举杯共饮。原来真正的孝顺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圣人在《论语》中提到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又比如忠诚老实的人,站的时候要直挺挺,坐下的时候也要端正。然而这些外在的表现还不是真实的孝道,能在对母亲的时候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才是关键。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来自我的内心,不是刻板的按照模式去做事。虽然这些话都已经铭记在心,但我不需要挂在墙壁上让每个人都看到。我要让人们亲眼看到,心里感受到这份情感,这样才算真正领会到这座亭子的真谛。
去完善
释义
1. 存著:存在、显现。《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邢昺疏:“此章言人若不学修身,不能存诸己也。”
2. 亡如:指父母去世。
3. 诚则著:真诚就能显现出来。
4. 二字貌出孝子诚:指的是孝子的两个典型特征:心诚、身体力行。
5. 政:恰正。
6. 山形作我枕扇清:山形成为我的扇子。
7. 风叶舞我莱衫轻:树叶起舞使我的衣衫轻拂。
8. 江芦千株白皎皎:江边芦苇一片洁白。
9. 尚想鹤发垂星星:仍然想象白发苍苍的样子。
10. 忾息:气息。
11. 恍惚欲下来举觥:似乎要下来和我一起举杯。
12. 至孝:极度的孝心。
13. 圣人所以见墙羹:孔子看到墙壁上的画想到应该遵循礼仪。
14. 纯熟者:品格完善的人。
15. 倚衡:依靠在横木上。
16. 刻木外经营:雕刻木头对外呈现。
17. 中扃:门闩中间。
18. 扁榜:匾额。
19. 垂丹青:挂上彩色绘画。
去完善
赏析
舒邦佐的《著存亭》是一首描绘孝行与亲情之美的诗。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生动地描绘了母子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孝心的重要性和永恒性。在诗人眼中,孝顺的子女对待母亲如同活着一般,这是一种真诚的体现,也是让孝行更加深入人心的力量。诗人借助于对事物的感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穿越时空,让人感受到真挚的亲情。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述自然景象,如山、风叶、江芦等,来表现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眷恋。这些生动的意象,既展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忠信纯熟者的描绘,强调了真诚与亲情的重要性。诗人认为,真正的孝道并不仅限于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心灵上与母亲相通,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总的来说,《著存亭》这首诗通过对孝行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展现了对亲情的高度重视和无限感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个人经历和对孝道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首诗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和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著存亭》是宋代诗人舒邦佐的一首描绘隐居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朝(960-1279年),具体时期约为宋哲宗、宋徽宗时期(1085-1126年)。
在这段时间里,舒邦佐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由于对政治的失望,他选择了辞官归隐,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他在自己的庄园里修建了“著存亭”,寓意将自己的著作留存于世,同时也借此表达自己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在舒邦佐生活的时代,宋朝正处于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政治腐败和外部势力的侵扰,国家局势并不稳定。这种社会背景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和忧虑,他们纷纷选择了远离世俗纷争,追求心灵的宁静。因此,舒邦佐的隐居生活和诗作反映了他那个时代文人阶层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