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藕花
小池清晓试芒鞋,水国真仙簇仗来。
微动袜尘移稳步,半酣卯酒晕娇腮。
千重倚盖随风漾,一笑倾城特地开。
口不能言犹可咏,那堪解语肯心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清晨的小溪边试着穿草鞋,水边的仙人排成队列走来。轻轻摆动鞋上的灰尘步伐稳健,喝了点米酒让脸颊泛起红晕。随风飘扬的荷叶仿佛有千重,倾城的一笑让人倍感温暖。虽然不能说话但可以吟咏诗篇,又怎能轻易放弃心中的热爱?
去完善
释义
1. 小池:这里指的是种植藕花的池塘。
2. 清晓:清晨。
3. 芒鞋:用草编织的鞋子,指鞋子。
4. 水国:水域广大的地方,这里借指水乡。
5. 真仙:仙人。
6. 簇仗:指聚集在一起。
7. 微动袜尘:指轻轻地移动脚步。
8. 稳步:稳重而平稳的步伐。
9. 半酣卯酒:指饮酒至半醉的状态。
10. 晕娇腮:使脸颊泛起红晕。
11. 千重倚盖:指荷叶繁茂重叠。
12. 一笑倾城:形容女子笑起来非常美丽。
13. 特地:特意地。
14. 咏:吟咏,即朗读或歌唱。
15. 那堪:表示程度深,即怎么忍受得了。
16. 解语:能理解别人的言语。
17. 肯心灰:愿意心灰意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象。诗人以清晨的清新、自然为主题,通过自己置身其中的亲身体验,表达了对荷花的独特感悟。诗中穿插了仙人和女子的形象,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情感内涵。虽然荷花美丽但无言,只能让人用心去欣赏,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希逢的《和藕花》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在那个时代,宋朝逐渐失去北方领土,中原地区的繁荣景象逐渐消失。赵希逢目睹了这种社会变迁,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诗篇,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赵希逢是南宋的一位士人,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了曲折。他曾尝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一方面,宋朝的统治者试图通过改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外部的侵略和内部的矛盾使得这个国家陷入困境。赵希逢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藕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藕花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