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明月堂
郢匠犹来巧运斤,清光那复隔纤尘。九秋万里云头路,半夜千峰顶上人。坐见乾坤入肝胆,陡惊草木亦精神。应怜赤水寻珠客,白日茫茫尚问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大巧若拙的郢地匠人,技艺高超,他能够用手中的斧头精妙地将古建筑构件运到正确位置。这真是一个手艺人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毫无瑕疵。
在这个秋风萧瑟的季节,这个山巅之上孤独的人儿仿佛是云中的一粒尘埃,漫天的星空之下,独自在山顶度过漫漫的长夜。他坐着看着天空,天地间的事物尽在他的眼底,草木的繁茂与枯萎都成为了他精神的寄托。
他应该是可怜那些为了生活忙碌奔波的人们吧,他们就像在沙漠中寻找珍珠一样,即使被生活的困境所困扰,也要坚持前行,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

去完善
释义
1. 郢匠:指楚国郢都的巧匠石庆。这里是用来比喻诗人的才情。
2. 运斤:挥动斧头。这里指匠人挥斧切削木料的技艺。
3. 九秋:秋季的别称。
4. 半夜千峰顶上人:半夜在山顶上的人。形容高处不胜寒的状态。
5. 乾坤入肝胆:将天地间的美景融入自己的胸怀。
6. 赤水寻珠客:源自《庄子·外物》中周穆王寻访江豚的故事,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明月堂》描绘了明月堂的美景以及诗人的感慨。首联以“郢匠”为喻,描述明月堂的精巧设计和清澈的光线,仿佛是匠人的精心之作。颔联通过比喻,展现了月色下的壮丽景象,宛如行走在云端,登临山峰之巅。颈联则强调大自然之美,让人感受到天地间无尽的精神力量,使万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尾联以“赤水寻珠客”作比,暗示诗人如同探寻珍珠的旅者,虽面临迷茫的道路,却依然坚持寻找光明和真理。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明月堂》是宋代诗人舒亶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在那个时候,舒亶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有着广泛的社会交际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了对自然景物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这首《题明月堂》就是其中之一,表达了诗人对明月堂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出游、唱和,这为舒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舒亶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题明月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