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连州雨中宿蒙轩韵
千岩万壑暮云归,不但晴宜雨亦宜。
妙处已将诗句写,吟余惟有梦魂知。
对床谁共三更听,击节难名一段奇。
安得山间伴清宿,拥衾推枕和公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重山峦、万丈深谷在黄昏时分被云雾环绕,这样的景色不论晴天还是雨天都适宜观赏。美景已融入诗句之中,吟咏完毕,只有梦境方能领会其美妙。谁能陪我一起聆听三更时的虫鸣呢?这美妙的旋律难以用言语形容。如何能在山间度过宁静的夜晚,盖着被子,拿着枕头来品味你的诗篇呢。
去完善
释义
1. 千岩万壑:指无数的山岩和深谷。壑,山沟。这里用来形容山脉连绵不断的样子。
2. 暮云:傍晚的云彩。归,回归。
3. 晴宜:晴天适宜。
4. 妙处:美妙的地方。
5. 吟余:吟咏之后的。
6. 对床:面对面地坐在床上。这里指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一起交流。
7. 三更:指深夜时分。
8. 击节:敲击手节,表示赞叹或兴奋。
9. 安得:怎样能得到。这里是表反问的语气词。
10. 山间:山中。
11. 清宿:清静的夜晚。
12. 拥衾:拥抱被子,表示休息或睡觉。
13. 推枕:放下枕头。
14. 和公诗:与您的诗歌唱和。这里指回应您的诗歌创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诗人之间紧密相连的诗歌。首先,作者用“千岩万壑暮云归”来表现山脉深邃、云雾弥漫的景象,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此时聚集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作者提到晴天和雨天都是适宜观赏美景的天气,表现出自然之美无时不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陶醉。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欣赏美景之余还会将其化作诗句,展示出他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对美感的独特感悟。同时,诗人还在梦境中回味这种美好体验,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
紧接着,诗人通过想象与友人共同在山间度过漫漫长夜,倾听自然之声,感慨万分。这里,诗人表达出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共同度过美好时光的向往。
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能与友人一同在山间住宿,一起探讨文学的美好愿望。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赵连州雨中宿蒙轩韵》是宋代诗人陈文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158年至1162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南宋高宗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陈文蔚所在的江西一带,虽然相对较为安定,但民生依然艰苦。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士人,陈文蔚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战乱、民生困苦的忧虑和对和平、繁荣的期盼。
赵连州是陈文蔚的好友,他们的交往颇深。在一次雨中相聚时,两人共同在蒙轩度过了难忘的夜晚。在这次聚会中,赵连州首先赋诗一首,表达了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坚守信念、共叙友情的决心。陈文蔚深受感动,遂写下了这首和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