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通判黄子方
歌成薤露悲,秋草正离离。
昔异修文事,今同鬼伯司。
盾衰双日落,夷惠两风遗。
衰俗吾无恨,亲曾识紫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诗歌如同晶莹的露水般悲伤,秋天里的草木分离而逝。
过去我们曾经致力于文学事业,今天却已经共同成为掌管生死的鬼使神差。
衰老和死亡的双日渐渐落下,夷齐的仁惠精神留传后世。
尽管世事无常,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曾经亲自了解过那如紫芝般的美好事物。
去完善
释义
1. 薤露:指古代民间哀歌。
2. 修文:指研究学术或文学。
3. 鬼伯:指阎王,阴间的主宰。
4. 盾衰:指黄子方的名字在石碑上被磨损。
5. 夷惠:孔子弟子八人中,四人称为"四科",即德行科、言语科、政事科、文学科;黄子方属于德行科,此处以夷惠代指德行科的德行高尚之人。
6. 紫芝:珍贵的一种灵芝。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悼亡诗以悲凉的薤露之歌开篇,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接着,诗人通过对比黄子方的生前与死后,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盾衰双日落,意味着日月齐辉的美好已经不再,而夷惠两风遗则表达了黄子方生前的德行和才学已随其离世而消逝。然而,诗人表示对此世俗并无遗憾,因为他曾经亲自见识过黄子方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通判黄子方》是南宋诗人郑樵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所作的一首哀悼诗。这首诗的主题是为了悼念刚刚去世的友人——通判黄子方。郑樵,字渔仲,莆田人,南宋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史学家,他广涉经史,尤其精通历史文献学,曾担任国史院编修官和礼部员外郎等职。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疾苦。郑樵本人一生勤奋好学,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显露出卓越的才华,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政治抱负始终未能实现。他曾在战乱中失去家园,流浪四方,生活困苦。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治学,终于成为一代宗师。
黄子方作为郑樵的好友,同样博学多才,他们二人共同经历了那个时代的风雨沧桑。然而,黄子方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中撒手人寰,使得郑樵痛彻心扉。因此,在这首诗中,郑樵通过赞美黄子方的品质才华,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