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南山书堂
一泓澄澈照人间,明月团团落古湾。
不向奔流随浪击,独持高洁伴云闲。
禅房夜静留清鉴,阆苑仙归坠碧环。
每到轩前心转逸,了无纤翳可相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一泓清澈映照着世界,明亮的圆月降临在古老的海湾。
它不愿随波逐流任海浪冲击,只愿保持高洁与白云为伴。
夜深人静禅房中留下清晰的倒影,仙人归去的花园坠落碧绿光环。
每当我来到亭台前方心中便感到宁静愉悦,没有任何烦恼与之相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书写、记述的意思。这里是说以“题南山书堂”为题来写一首诗。
2. 南山:这里指的具体地点不明确,可能是一个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或者是指某位隐士的住处。
3. 书堂:书房。
4. 一泓澄澈:形容清澈的水面或水潭。
5. 团团:圆形的,这里用来形容明月的形状。
6. 古湾:古代遗留下来的港湾,可能指的是某个隐居之地。
7. 不向奔流随浪击: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并不向往随波逐流的生活,而是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8. 禅房:佛教寺庙中的僧房。
9. 夜静:夜晚宁静的时候。
10. 清鉴:明亮的镜子,这里用来形容月光。
11.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2. 仙归:神仙归来。
13. 碧环:绿色的玉环,这里用来形容花朵的花瓣。
14. 轩:窗户,这里用来指代房屋。
15. 心转逸:心情变得愉悦。
16. 了无:完全没有。
17. 纤翳:细小的阴影,这里用来比喻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南山书堂”,诗人以南山书堂为题,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的志趣和襟怀。首联写书堂所在的自然环境,描绘了一幅静谧而优美的画面:书堂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池,映照着人间的万物;一轮明月从古老的山湾中升起,照亮了整个空间。这样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超脱的感觉,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志趣和襟怀。诗人以流水比喻世俗的追求,以云彩比喻高洁的品性。他宁愿选择高洁、超脱的生活,也不愿意随波逐流,追逐名利。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让人敬佩不已。
颈联以禅房的静谧和阆苑仙境的虚无缥缈,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高洁品质。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心灵,也可以感受到仙人的气息。这更加深了诗的神秘色彩,也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高大。
尾联则通过描写自己每次来到书堂前的愉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这种心情是如此纯净,以至于没有任何污秽的东西能够打扰到它。这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高尚的品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世俗的蔑视。诗人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他的独特气质和深沉的情感,使整首诗充满了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南山书堂》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文学家郑樵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87年,此时郑樵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在这个时期,他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成就,但仍在不断追求更高的学问。
在南宋时期,中国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创作尤为兴盛。这个时期的诗人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郑樵作为一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既体现了他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刻体验。
在这首诗中,郑樵通过描绘南山书堂的美景,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悟。他以“南山”来象征学识的丰富和高尚,以“书堂”来比喻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不断追求。同时,他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纷扰的超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