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兴 其三
门前半亩禾苗,日午翠色可描。
笑问耦耕沮溺,何劳蓑笠终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前有一块约半亩大的禾苗田,正午时分翠绿的景色令人欣喜。笑着询问正在田里劳作的沮溺二人,为何整天都需戴着蓑衣和斗笠辛勤耕耘。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漫兴:即随意赋诗抒情。这是郑樵《漫兴》组诗的第三首。
2. 郑樵:宋朝著名史学家、诗人。字渔仲,莆田人。生卒年不详。自号溪西遗民。
3. 半亩:表示田地面积不大。
4. 禾苗:稻谷的嫩苗。
5. 日午:中午时分。
6. 翠色:绿色。
7. 可描:可以描绘。形容禾苗的绿色非常鲜明。
8. 笑问:笑着询问。
9. 耦耕:古代一种耕作方式,二人并耕。这里代指农耕生活。
10. 沮溺:即长沮、桀溺,两人都是《论语·微子》中的隐士。这里借指农人。
11. 何劳:何必劳累。
12. 蓑笠:蓑衣和斗笠,是农民在雨天劳作时穿戴的防雨用具。这里代指农业生产。
13. 终朝:一整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卷。首句“门前半亩禾苗”点明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呈现在眼前。“日午翠色可描”则展现了在阳光照耀下的稻田,其翠绿的色泽仿佛可以用手中的笔墨细腻地描绘出来。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还传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笑问耦耕沮溺,何劳蓑笠终朝”则引用了古代两位著名的隐士,沮溺的故事。他们共同劳作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农耕文化的精髓。诗人通过这一提问,表现了对自己田间劳动的自信与自豪,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人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敬仰。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意深远,让人陶醉于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漫兴 其三》是南宋诗人郑樵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与金国对峙,局势动荡不安。
郑樵(约1104-1162),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尤其是在史学、地理学、文献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最后因友人推荐才担任了枢密院编修官,不久因病辞官回乡。
在创作《漫兴 其三》时,郑樵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他在政治上的抱负未能实现,同时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使得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在这种情况下,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