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愫 其八
贤者不饱食,何为仕与农。
圣人不诡时,何为世所宗。
显晦既有因,盛衰亦偶逢。
先秋而后春,俄顷自雍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智者不求饱足,为何从政务农。
圣人不会投机取巧,为什么被世人尊崇。
彰显和隐晦都有原因,兴盛和衰落也会偶然遇到。
秋天在前然后是春天,一瞬间就能变得从容不迫。
去完善
释义
《涤愫 其八》郑樵注释:
1. 贤者:指有品德、有智慧的人。
2. 不饱食:不满足于温饱的生活。
3. 何为:为何,为什么。
4. 仕与农:泛指做官或务农的世俗生活。
5. 圣人:指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6. 不诡时:不违背时代潮流。
7. 何为:为何,为什么。
8. 世所宗:被世人所尊崇。
9. 显晦:显露与隐蔽,指人或事物的起落。
10. 因:原因,缘由。
11. 盛衰:繁荣与衰落。
12. 偶逢:偶尔遇到。
13. 先秋而后春:先经历秋天的萧条再迎来春天的繁荣。
14. 俄顷:片刻之间。
15. 自雍容:自然流露出从容的风度。
去完善
赏析
郑樵的《涤愫 其八》以对仗工整的诗句,提出了两个反诘:“贤者不饱食,何为仕与农”和“圣人不诡时,何为世所宗”。在诗中,郑樵质疑了那些贤能之士为何选择从政或务农,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同样也对于圣人为何不背离世俗而获得世人尊重感到困惑。这种反猎影射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体现了他求索真理的精神风貌。接下来的四句“显晦既有因,盛衰亦偶逢。先秋而后春,俄顷自雍容”则是在表达人生际遇的无常,并强调顺应自然的处世态度。整首诗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通过富有哲理的阐述,启示读者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涤愫 其八》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郑樵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中期,即公元1140年至1208年之间。郑樵在南宋年间历任多处地方官职,曾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秘书少监等职。
郑樵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际遇颇为复杂。一方面,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撰写了著名的《通志》一书,成为当时知名的学者;另一方面,他在官场上的生涯并不顺利,多次受到贬谪,甚至被削职为民。这种矛盾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北方金国不断侵扰边境,国内政治腐败严重,民生疾苦加剧。郑樵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时局深感忧虑。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寓含着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