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饷馌歌

标题包含
饷馌歌
提筐兮阡陌,花红兮衣白,步迟迟兮心迫迫。 行至止兮嗟于役,低声相劳兮日其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提着篮子行走在田间小道上,花儿盛开红艳艳,衣衫洁白如雪,步履迟缓而内心却满怀迫切。 走到休息的地方叹息着劳作的辛苦,低声相互慰劳,太阳已渐渐落山。
去完善
释义
1. 提筐:拿着篮子。2. 阡陌:田地间的小路。3. 花红:指花朵鲜艳。4. 衣白:指穿着白色的衣服。5. 步迟迟:行走缓慢的样子。6. 心迫迫:心情急切的样子。7. 行至止:走到劳作的地方。8. 嗟于役:感叹在田地里劳作的辛苦。9. 低声相劳:轻声相互慰劳。10. 日其夕: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饷馌歌》是一首描绘田间劳作场景的诗歌,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 首先,诗的开头“提筐兮阡陌,花红兮衣白”两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品质。“提筐”是农民劳作的典型动作,而“阡陌”则暗示了劳动场所。“花红兮衣白”则强调了农民身着鲜艳的衣服,显得生机勃勃。 接着,“步迟迟兮心迫迫”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步伐和心情。“步迟迟”表现了农民劳作时的迟缓步伐,而“心迫迫”则揭示了农民内心的焦虑和紧迫感。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反映了农民在面对繁重劳动时所承受的压力。 然后,“行至止兮嗟于役,低声相劳兮日其夕”两句,进一步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行至止”意味着农民的劳作时间漫长,而他们对于劳动的抱怨也只能在心中低声叹息。这里的“嗟于役”表达了农民对于繁重劳动的不满和无奈。 整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体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饷馌歌》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郑樵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8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郑樵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他早年勤奋好学,曾游学四方,求教于各地名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取得成功。尽管如此,郑樵并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他坚持在家乡进行田野调查和古籍研究,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 在郑樵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威胁之下,国家局势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雅士纷纷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郑樵也不例外,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间生活和社会风貌。 《饷馌歌》便是郑樵在这一时期创作的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农民为题材,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关切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