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歌
年年秋水崩江石,秋水年年连天碧。
山中草木尽号呼,江外鱼龙轻虚掷。
既怜茅屋化飞蓬,又叹虾蟆共枕席。
人生变化不可知,且听秋风吹萝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年秋天的江水都会冲刷石头,而那江水与天空连接在一起,显得格外清澈。山中的草木都在高声呼喊,江边的水龙却无足轻重地翻腾着。我既怜悯那些茅草屋被风吹散,又感叹青蛙竟然与我同床共枕。人生的变化无常难以捉摸,那就让我们听听秋风是如何吹拂着藤蔓和薜荔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崩江石:形容江水泛滥冲塌河岸的景象。
2. 连天碧:形容江水满溢,与天际相连的壮丽景象。
3. 山中草木尽号呼:此句描绘了洪水淹没山林,草木受到侵扰的场景。
4. 江外鱼龙轻虚掷:此句描绘了江中鱼虾因为洪水的涨落而随意翻腾的景象。
5. 茅屋化飞蓬:描述了因洪水而使茅草屋被冲毁,四处飘散的景象。
6. 虾蟆共枕席:描绘了洪水过后,虾蟆等水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栖息的景象。
7. 萝薜:一种植物名称,此处代指草丛和藤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秋水歌”,实际是在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叹和哲理思考。诗人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秋水画面,借助山水、草木、鱼龙等形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无常、世事多变的感慨。诗人通过诗中具体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现象的描绘,表现了社会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并表达了个人在生活中的困惑与执着。从诗中的情感宣泄,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水歌》是南宋学者郑樵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时年郑樵48岁。
在这期间,郑樵的人生经历颇丰。他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产生了质疑。此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研究之旅,涉猎广泛,包括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他的作品《通志》被誉为“千古绝唱”,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秋水歌》创作的年代,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时期。北方金国的不断侵扰,使得南宋朝廷疲于应对,民生疾苦。而南宋内部,政治腐败,权臣当道,民间疾苦更为严重。郑樵作为一名学者,深知民众的苦难,因此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