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愫 其五
八荒有礼乐,涂民以耳目。
五政不得加,七赋不能育。
古今贵天常,最厌彼婴犊。
嗟哉生不辰,沾顶滋觳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八荒":指四面八方极其遥远的地方。在这里表示天下各地。
2. "涂":动词,涂抹、施加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强加于人的意思。
3. "五政":古代的五种政治教化,包括德、行、艺、文和礼。
4. "七赋":古代的一种税收制度,即田赋、禄赋、礼赋、力赋、调赋、课赋和丁赋七种。
5. "婴犊":指婴儿,这里引申为愚昧无知的人。
6. "不辰":生不逢时的意思。
7. "沾顶":指头顶的毛发沾染上雨水或汗水的样子。
8. "觳觫":指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音乐与人生、社会和谐的哲理诗。诗人通过对礼乐的阐述,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音乐的喜好和依赖,以及音乐对社会的影响。
"八荒有礼乐,涂民以耳目"两句中,诗人首先描述了音乐的广泛影响和传播,它深入民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表现了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巨大魅力。
"五政不得加,七赋不能育"两句则指出了音乐的教化作用,即音乐可以超越政治制度和文化差异,成为一种普世的、全民共享的精神财富。这句话强调了音乐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是诗人基于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崇高敬意的一种表达。
"古今贵天常,最厌彼婴犊"两句则表达了对音乐的敬畏之情,认为音乐是一种永恒的天赋,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核心,是古今人们普遍重视并乐于追求的。同时,诗人也批评了那些肤浅的音乐作品,认为它们无法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迪。
"嗟哉生不辰,沾顶滋觳觫"则是对现实中不良音乐现象的叹息。诗人指出,音乐具有教化人的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有许多音乐作品并不符合这个原则,反而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使人感到痛苦和不安。这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涤愫 其五》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郑樵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郑樵以其广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质,成为了南宋文坛的一股清流。
郑樵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但由于家庭变故,不得不放弃科举之路,转而投身于学术研究。他在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特别是他的《通志》一书,被誉为“东方百科全书”。然而,郑樵的一生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直到晚年才受到朝廷的重视,但却不幸病逝于任上。
在南渡时期,宋金关系紧张,战乱频仍。郑樵虽身在书斋,但心系国家民族安危。他的作品往往寓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涤愫 其五》也不例外。在这首词中,郑樵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