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夹漈草堂 其二
堂后施柴堂上烧,柴门终日似无聊。
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
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雕。
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夹漈草堂:指郑樵生活居住的地方。夹漈,又作夹漈山,位于福建莆田江口镇。
2. 施柴:即砍柴。这里指郑樵在堂后砍柴供堂上烧火做饭。
3. 无聊:因无事而感到空虚、没有乐趣。
4. 蓼虫:生活在蓼草中的虫子。蓼,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湿地或路旁。这里的“蓼虫”代指适应了生活环境的人。
5. 不解:不了解、不明白。
6. 松鹤:松树和鹤,通常用来象征长寿和吉祥。
7. 寂寥:形容孤独、冷清。
8. 述作:创作叙述。这里指郑樵写作时所花费的精力。
9. 吟哦:吟咏诗歌,这里是诗人自我抒发的表现。
10. 雕:凋谢、凋零。这里形容头发变白。
11. 布衣:用粗布做成的衣服,古代平民百姓的穿着。
12. 蔬食:素食,不吃鱼肉等荤腥食物。
13. 随天性:按照天性的意愿行事。
14. 休讶:不要惊讶。
15. 巢由不见尧:巢由,尧舜时期的隐士;尧,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君主。这句话的意思是,巢由并不把尧这样的皇帝放在眼里,因为他过着隐逸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学者、诗人郑樵所作,主要表达了作者在简陋草堂中的生活状况和心境。诗的首联描述了作者的居住环境:“堂后施柴堂上烧,柴门终日似无聊。”这两句意味着房子是用树枝、树叶等材料搭建的,日常生活所需的烧火做饭等都在这个草堂中完成,而每天的生活都显得单调乏味。
颔联:“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这一联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蓼虫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无法体会生活的艰辛;而松鹤是高洁的象征,也无法为作者排解孤独寂寞。这两句用形象的动物形象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困苦生活的无奈。
颈联:“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雕。”这两句则是表达作者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创作的艰辛。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仍全力以赴地致力于著述和研究,但同时也深感精力不济,满头白发。
尾联:“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这是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的表达。他认为自己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这是因为这才是顺应自然的。即使他的生活贫困潦倒,也不必惊讶于他没有被世人所知。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充分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以及对学术事业执着追求的崇高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夹漈草堂 其二》是南宋著名学者、诗人郑樵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时间未详。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夹漈先生,福建莆田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然而,郑樵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及第。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学者和诗人。
在南宋时期,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人民生活困苦。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郑樵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学术理想。他的这种精神,使得他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的声誉。
在这首《题夹漈草堂 其二》中,郑樵通过描绘自己居住的草屋环境和周围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乐观。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首诗充分展示了郑樵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使他成为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学者和诗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