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昭君解

标题包含
昭君解
巫山能雨亦能云,宫丽三千杳不闻。 延寿若为公道笔,后人谁识一昭君。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巫山既能下雨也能起云,深宫中的美景却鲜为人知。 若能有个公正的评价,后代之人会知道昭君的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巫山:即巫山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此处借指楚地,与下文的“汉阙”相对。 2. 宫丽三千:指汉元帝后宫佳丽众多。 3. 延寿:李延寿,唐朝史学家,撰有《南史》和《北史》。
去完善
赏析
《昭君解》是郑樵的一首七言绝句,以王昭君的故事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公正的评价和对昭君的同情与赞美。在这首诗中,郑樵通过对昭君形象的描绘,传达了关于女性地位、美丑观念和历史的公正性等深层的思考。 “巫山能雨亦能云,宫丽三千杳不闻”,这两句诗将昭君比作巫山神女,喻指她的美丽动人。诗人通过对比宫中三千佳丽的默默无闻和王昭君的美丽传说,突显了昭君在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女性美丑观念的质疑,以及对女性价值被忽视的不满。 “延寿若为公道笔,后人谁识一昭君”,这两句诗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公正性的关切。诗人认为,如果司马延寿能够公正地记载历史,那么后世之人就能正确地认识王昭君,理解她的价值和贡献。然而,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公,昭君的形象和事迹往往被误解和扭曲。这首诗旨在呼吁人们关注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反思现实中的偏见和不公。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昭君解》是南宋诗人郑樵的一首咏史诗,创作于公元1156年。这首诗歌咏了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和亲政策的批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郑樵生活的时代,南宋正面临着金朝的威胁。郑樵本人曾在科举考试中失利,但他的学识和才华得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认可。他致力于学术研究,撰写了大量的史书、诗论等著作,以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为国家的治理提供借鉴。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在与金朝的和谈中采取了一系列妥协政策,这引起了许多士人的不满。郑樵在这首《昭君解》中,通过王昭君的故事,表达了对这种政策的批判。他认为,和亲并不能解决国家间的矛盾,反而会让国家丧失尊严和主权。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认为南宋如果不能勇敢地抵抗外敌,将会重蹈汉唐的覆辙。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