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
漠漠兮水田,袅袅兮轻烟。
布谷啼兮人比肩,纵横兮陌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袤的田野上,水田波光粼粼,缕缕炊烟轻盈升起。
布谷鸟的鸣叫声中,人们并肩劳作,田间小路纵横交错。
去完善
释义
《插秧歌》是宋朝诗人郑樵创作的一首描绘农耕场景的诗歌。以下是注释:
1. 漠漠:广阔无边的样子。这里指一片广袤的水田。
2. 水田:指种植水稻的田地。
3. 袅袅:形容烟雾缭绕的样子。这里指农田上的轻烟。
4. 布谷啼:布谷鸟的叫声。布谷鸟在农耕时节常常发出叫声,提醒农民播种、施肥等农事。
5. 人比肩:人们肩并肩地一起劳作。形容农民辛勤耕种的场景。
6. 纵横:交错纵横的道路。这里指农田间的道路和田埂。
7. 陌阡:田间的小路和田埂。陌指东西向的路,阡指南北向的路。
去完善
赏析
郑樵的《插秧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劳作场景。首先,“漠漠兮水田”用宏大的视野展现了广阔的水田,为整首诗奠定了劳动的背景。接着,“袅袅兮轻烟”中的“袅袅”和“轻烟”不仅表现出农忙时节烟雾弥漫的环境,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接下来,“布谷啼兮人比肩,纵横兮陌阡”则展现了农民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布谷啼”象征着农忙季节的到来,提醒人们抓紧时间播种;“人比肩”表现了农民们齐心协力,共同劳作的画面;而“纵横兮陌阡”则勾勒出了田间的道路和田垅,为读者展示了劳作的场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田野景象和农民劳动的描绘,传达了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诗人巧妙地将劳动者的辛勤和自然环境的美丽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插秧歌》是南宋诗人郑樵的一首田园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5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战乱刚刚平息,社会经济开始复苏。在这个时期,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而水稻种植又是南方农业的重心。因此,郑樵通过描绘农民插秧的场景,表达了他对民生、农事的关心以及对国家恢复稳定的期望。
在创作《插秧歌》时,郑樵已经历了多年的宦海沉浮。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因直言敢谏,多次被贬谪。在目睹了国家的战乱和民生疾苦后,他深感忧虑,希望以自己的诗文为国家建言献策。此外,郑樵还是一个勤奋治学的学者,他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对历史、地理、天文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这使得他在创作《插秧歌》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展现农耕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插秧歌》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初期政治相对稳定,但由于战争创伤,国家财政紧张,民生问题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郑樵关注农耕、关心百姓生活,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唤起人们对民生的关注和思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