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银屏一夜金风细。
便作中秋意。
碧天如水月如眉。
已有征鸿摩月、向南飞。
金尊满酌蟾宫客。
莫促阳关拍。
须知丹桂擅秋天。
千里婵娟指日、十分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银屏之下的夜晚,秋风轻拂,宛如细金。就像临近的中秋佳节的氛围。碧蓝的天空如清水,明月如眉毛。这时已经有了大雁在月光下飞翔,向南迁徙。
斟满了酒的金杯,献给天上的嫦娥仙子。不要催促着演奏《阳关三叠》这首曲子。要知道桂花是秋天的代表,来自远方的祝福和团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月亮将会特别明亮圆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银屏:指窗户,用以透光或遮蔽的屏幕。
2. 金风:秋风。
3. 碧天如水:天空晴朗,碧空如洗。
4. 征鸿:迁徙的大雁。
5. 金尊:贵重的酒杯。
6. 蟾宫客:月光下的客人,借指喝酒赏月的人。
7. 阳关拍:指离别时的告别曲。
8. 丹桂:桂花树,这里代指月亮。
9. 婵娟:形容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去完善
赏析
《虞美人》吴儆的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的景象。首句“银屏一夜金风细”点明了时间背景,通过“金风”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到来。紧接着,“便作中秋意”揭示了这时的气氛已带有中秋的气息。
然后,作者将目光投向天空,“碧天如水月如眉”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的夜月图。同时,“已有征鸿摩月、向南飞”进一步丰富了这幅画面,为读者带来了空间的延伸感。这一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鸿雁南飞的景象,还寓含了词人对远行人的牵挂之情。
接下来,“金尊满酌蟾宫客”中的“金尊”和“蟾宫客”均象征了中秋节的习俗和氛围。而“莫促阳关拍”则表达出词人对友人欢聚的美好愿望,同时也蕴含了他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
最后两句“须知丹桂擅秋天。千里婵娟指日、十分圆”更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洞察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在这里,“丹桂”象征着秋天的美好,而“千里婵娟”则是用月亮来寓意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虞美人》这首词作于南宋末期,由南宋词人吴儆创作。公元12世纪末,宋金局势紧张,两国战乱不断,百姓疾苦深重。当时,吴儆担任湖州知府,目睹民间疾苦,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写下了《虞美人》一词,借词抒发自己的忧虑之情。
词的上阕,“天涯一望断人肠”描绘了战火纷飞下,离散的家庭、破碎的山河;下阕则通过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以及寒蝉的哀鸣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绪,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整首词以景象寓情,富有深沉的感慨,寄托着词人对战乱时期的忧心忡忡,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