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陈本斋尚书 其三
有意超尘俗,无心爱夕晖。
劝餐惟屡却,持璧竟全归。
得正复奚憾,偷生良所非。
传家孙子盛,端不坠前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寻求超越世俗,并不贪恋夕阳余晖。
频繁推辞劝食之举,始终完整归还宝玉。
能得正道何须遗憾,苟且偷生实不可取。
孙辈繁衍家族昌盛,定将祖先光辉传承。
去完善
释义
1. 有意超尘俗:"有意"指有意识地,"超尘俗"指超过世俗的看法或标准,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有意识地去超越世俗的偏见。
2. 无心爱夕晖:"无心"是没有兴趣或者不关心的意思,"夕晖"指夕阳的光辉,这里指代普通的生活享受。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对于普通生活的享受并无兴趣。
3. 劝餐惟屡却:"劝餐"是劝别人吃饭的意思,"屡却"是多次拒绝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有人劝陈本斋尚书吃东西,但他多次拒绝了。
4. 持璧竟全归:"持璧"是拿着玉璧的意思,"竟全归"是指完整地归还。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就像那个持璧的卞和一样,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
5. 得正复奚憾:"得正"是指得到正义,"复奚憾"是指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得到了正义,所以他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6. 偷生良所非:"偷生"是指苟且偷生,"良所非"是指实在不应该这样做。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不愿意苟且偷生,他觉得那样做实在是不应该的。
7. 传家孙子盛:"传家"是指将家族的事业传承下去,"孙子盛"是指子孙后代兴旺繁盛。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的家族事业得以传承下去,而且子孙后代非常兴旺繁盛。
8. 端不坠前徽:"端"是指的确,"不坠前徽"是指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这句话是说陈本斋尚书的确没有辜负先人的期望,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先人的教诲。
去完善
赏析
《挽陈本斋尚书 其三》是一首悼念诗,表达了诗人对陈本斋尚书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诗中“有意超尘俗,无心爱夕晖”两句,描述了陈本斋尚书的超凡脱俗的品性,以及他对于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接下来的“劝餐惟屡却,持璧竟全归”则进一步刻画了陈本斋尚书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诗人通过赞颂陈本斋尚书的品德,表达了自己对于正直廉洁、无私奉献的敬仰和向往。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又以“传家孙子盛,端不坠前徽”作为结语,期望陈氏子孙能够继承先祖的美好品质,发扬家族的光辉传统。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是一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挽陈本斋尚书 其三》,是南宋著名诗人牟巘所创作的挽诗,用以悼念逝世的陈本斋尚书。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牟巘的人生际遇也十分坎坷。他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在战乱频仍的时局下,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及第。然而,这并未磨灭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文学的热爱。在战乱期间,他选择隐居山林,潜心研究学问,并以诗文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患不断。面对金兵的进攻,南宋朝廷无力抵抗,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改革,试图挽救国家的命运。然而,由于权臣当道,这些改革建议往往被忽视或阻挠,使得局势愈发恶化。
陈本斋尚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逝世的一位贤能官员。他在任期间,始终致力于改革,为国家出谋划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在临终之际,他依然挂念着国家的安危,令牟巘等人深感痛惜。因此,牟巘写下这首挽诗,以表达对陈本斋尚书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