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
鼓角声中璧月光,竹舆十里绕横塘。
碧摇仙子凌波袜,红散天丝织锦裳。
仿佛若耶溪上路,栖迷太华井边凉。
入城不觉东方白,吹散一身风露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军鼓和号角的声音中,月光如璧玉般照耀着大地,我们乘坐竹制的轿子在十里路上围绕着湖泊前行。仙子般的碧绿在水中摇曳,红色的丝线交织成华丽的衣裳。仿佛走在若耶溪边的道路上,在太华山脚下的井边休息。进入城市时不知不觉已是清晨,身上的露水被风吹散,留下了一身清香。
去完善
释义
1. 鼓角声:古代的军乐,这里指田野里的蛙鸣声。
2. 璧月光:形容月亮像玉璧一样明亮。
3. 竹舆:竹子制成的轿子。
4. 碧摇仙子:指荷花仙子。
5. 凌波袜:荷叶上的水珠。
6. 红散天丝:指落下的花瓣如同天丝般美丽。
7. 若耶溪:地名,位于浙江绍兴,这里用来比喻池塘。
8. 太华:华山,这里用来象征高洁的品质。
9. 井边凉:形容清冷的意境。
10. 东方白:形容太阳初升时阳光明亮的景象。
11. 风露香:风吹露降时的香气。
去完善
赏析
《荷花》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荷塘月色的美丽画卷。诗中提到了“鼓角声”、“璧月光”、“竹舆十里”等景象,展现了作者在夜晚赏荷的情景。同时,通过“碧摇仙子”、“凌波袜”、“红散天丝”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姿态和优雅气质。
接下来的两句,作者将眼前的美景与古代传说相联系,仿佛来到了若耶溪上,感受到了太华井边的凉爽。这样的联想使得画面更加丰富,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句“入城不觉东方白,吹散一身风露香”,暗示了诗人已经沉浸在荷花的美丽之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当诗人回过神来时,发现太阳已经升起,身上的露水已经被风吹散,留下了满身的香气。这既是对荷花清香的赞美,也是对诗人陶醉其中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咏荷诗,通过对荷花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徐元杰的《荷花》是一首描绘夏日清晨荷塘美景的诗词。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1236年左右的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徐元杰正值壮年,他在朝廷任职,颇受皇帝器重。
在徐元杰生活的时代,南宋王朝正处于战乱与和平交替的时期。金朝已经衰落,蒙古帝国逐渐崛起,对南宋构成了威胁。然而,在南宋内部,经济和文化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尤其是诗词艺术,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
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元杰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荷花》。诗中通过对荷花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