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金山一拳石,出髻如溟涨。
天外辨两潮,江南分列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山犹如一个拳头大小的石头,从发髻中伸出如同浩渺的大海。在天空之外分辨两个潮汐,江南地区分隔成列峰屏障。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山:即江苏镇江的金山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建寺而闻名于世。
2. 一拳石:形容金山寺地势险峻,形象地用“一拳石”来比喻。
3. 出髻:形容金山寺突出在江面上,就像女子的发髻一样。
4. 溟涨:指大海的波涛汹涌。此处用来形容长江水流的浩渺。
5. 天外:形容水天相接的景象。
6. 两潮:指东海和西湖的水潮。
7.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8. 列嶂:形容群山并列,起伏连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扬州的所见所感,以金山和江水为对象,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对江水的独特理解。
首句“金山一拳石”中,诗人将金山比喻为一块小石头,形象地表现了金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同时暗示了江水的广阔无垠。第二句“出髻如溟涨”中,诗人又以女子的头发作为喻体,把江水比喻成女子散开的发髻,形象地描绘出江水波光粼粼、波涛汹涌的景象。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天外辨两潮”描述了远在天边就能分辨出两股潮流的不同,表明了江水的湍急;“江南分列嶂”则描述了江南地区的山势峻峭,宛如屏风般矗立在江边。
整首诗从金山的渺小、江水的宽广、潮流的湍急以及江南山区的壮丽等方面入手,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诗词造诣,又展现了他在观察自然景物时的独到眼光。通过鲜明的对比和对立,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扬州》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鲜于侁所作,创作时间是公元765年左右。在这时期,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早已成为了历史,安史之乱爆发,使得唐朝由盛转衰。尽管战乱已经平息,但社会的动荡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鲜于侁,生活在唐朝的中晚期,他是当时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文学才华横溢,诗歌作品丰富多样。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鲜于侁的人生并不如意。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却未能如愿以偿。这使得他对现实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创作出许多富有哲理的诗歌。
《扬州》这首诗正是鲜于侁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扬州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通过对扬州风光的描绘,诗人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