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舟至至德观
风细樯高去路迟,晓烟秋色正霏微。
弯环沙觜村市井,突兀江心古钓矶。
涌月小轩无尽藏,参天老桧不胜围。
山川好处都输与,不是缁袍即羽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柔的风吹拂着高高的船帆,前行之路显得缓慢。清晨的烟雾在秋意中若隐若现。弯曲的沙滩上坐落着村庄和集市,江水中心矗立着古老的钓鱼石。月色映照下的亭台楼阁仿佛有无尽的宝藏,高大的老树被绿意环绕。山川美景往往留给诗人墨客,或是穿着黑袍的僧人,又或是披着羽衣的道士。
去完善
释义
1. 至德观:位于浙江杭州的佛教寺庙。
2. 风细樯高去路迟:风向适宜时行船速度变慢。
3. 晓烟秋色正霏微:清晨雾气缭绕,略带秋天的气息。
4. 弯环沙觜村市井:弯曲回环的沙滩边上的村落和市场。
5. 突兀江心古钓矶:陡然出现在江中心的古老钓鱼石。
6. 涌月小轩无尽藏:明月的光辉洒落在小木屋里显得格外耀眼。
7. 参天老桧不胜围:古老的松柏树在阳光下显得非常茂盛。
8. 山川好处都输与:美丽的山水景色都集中在这一处地方。
9. 缁袍:僧人。
10. 羽衣:道士。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发舟至至德观》中,诗人赵善括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发舟之旅。诗作开篇便借“风细樯高去路迟”展现出江上航行的情境,风和日丽,船行缓慢,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江景画卷。随后,诗人通过描绘沿途的景物,如“晓烟秋色”、“弯环沙觜村市井”和“突兀江心古钓矶”,进一步展现了江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接下来,诗人又以“涌月小轩无尽藏”和“参天老桧不胜围”来描绘至德观的美景,其中“涌月小轩无尽藏”意味着至德观内的小轩楼台之美,而“参天老桧不胜围”则表达了古老柏树之壮丽。最后,诗人以“山川好处都输与,不是缁袍即羽衣”作结,道出了这一美景并非寻常人所可得,只有那些身着缁袍(僧人)或羽衣(道人)的人才能领略其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发舟至至德观》是南宋诗人赵善括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1164年。当时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南侵,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困苦。
赵善括,字无咎,南宋文人,历任州县官吏,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他在这一时期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苦难的诗歌。这首《发舟至至德观》就是其中之一,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百姓的同情和对朝廷腐败的不满。
在诗歌中,赵善括以舟行为引子,描绘了沿途所见到的战争创伤和民生疾苦的景象。他通过对荒村、废城、断桥等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凋敝。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进一步揭示出战争的破坏性和朝廷的不作为。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初年的战乱年代,诗人通过自身的见闻,表达了对战争和朝廷腐败的愤慨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