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列岫
面面青山不记名,想知宜雨亦宜晴。
去来自在云千叠,高下无多屋数楹。
晨诵昼弦俱乐事,春光秋月总诗情。
个中真乐谁能识,不问人间枯与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周皆是青翠山峰,不知山名,不论天气是阴雨还是晴天,都有其宜人之处。云雾缭绕,如同千层叠嶂,高低起伏间,可见几处房屋零星分布。这里的清晨充满诗意,白天则热闹非凡,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享受快乐。无论是春天的阳光,还是秋天的月色,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其中的真正乐趣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会,不必过问世间的兴衰荣辱。
去完善
释义
1. 面面:每个方面;每一面。
2. 不记名:无法一一列举或记住名字。
3. 想知:猜测;猜想。
4. 宜雨亦宜晴:无论雨天还是晴天都适合。
5. 去来自在:来来去去自由无碍。
6. 云千叠:形容云朵层叠繁多。
7. 高下无多:高低错落不很多。
8. 屋数楹:几间房屋。
9. 晨诵昼弦:早上诵读诗书,白天弹奏乐器。
10. 俱乐部事:共同享受美好的事物。
11. 春光秋月:春天的阳光和秋天的月亮,泛指美好的景色。
12. 总诗情:总是充满诗意。
13. 个中:其中;内部。
14. 真乐:真正的快乐。
15. 谁能识:谁能理解。
16. 不问人间枯与荣:不管人世间的兴衰成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题列岫》,作者是南宋诗人陈文蔚。“寄题”是指写给别人看的文章,而“列岫”则指排列如屏的山峰。诗中的“面面青山不记名”传达出作者面对重重山峦的赞美之情,同时展现出自然的广袤无垠和丰富多样。
第二句“想知宜雨亦宜晴”则是从另一角度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欣赏。不论雨天还是晴天,自然界的景象都是如此的和谐美好,给人一种身心舒畅的感觉。
第三、四句“去来自在云千叠,高下无多屋数楹”描绘了青山白云的美景。云朵悠悠地飘荡在空中,给人一种自由自在之感;山峰连绵不绝,彰显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第五、六句“晨诵昼弦俱乐部事,春光秋月总诗情”则是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乐于生活的意境。在这里,读书弹琴成为他的乐趣,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是春天的温暖和煦,还是秋天的明月清风,都触发了他浓厚的诗意。
最后两句“个中真乐谁能识,不问人间枯与荣”则是抒发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真实的快乐,不愿为世俗的烦恼所困扰的情感。这种生活态度使人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列岫》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78年前后,正值南宋孝宗时期。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但同时也面临着金国的压力,边疆问题凸显。
在人生际遇方面,陈文蔚自幼勤奋好学,才识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不第。尽管仕途不顺,但他并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人。这一时期,他游历江南各地,欣赏祖国山河之壮丽,并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篇,如《寄题列岫》等。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虽然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这时期的文学创作,既有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文人士大夫们在创作中表达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思考。
综上所述,《寄题列岫》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时期,这个时期的陈文蔚虽在科举中屡试不第,但仍保持对知识的热情。他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创作了这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