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春日隐居官舍感怀

标题包含
春日隐居官舍感怀
风吹烧烬杂汀沙,还似青溪旧寄家。 入户竹生床下叶,隔窗莲谢镜中花。 苔房毳客论三学,雪岭巢禽看两衙。 销得人间无限事,江亭月白诵南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译文: 风中飘散的烧焦的灰烬和汀上的沙子混杂在一起,仿佛回到了在青溪边的家乡。 竹子从窗户伸入屋内的床上生长,叶子落满了床铺;窗户外的莲花已经凋谢,如镜子中的花朵一般虚妄。 青苔覆盖的小房间里,我与毳衣的游客谈论三学的故事;雪岭之巅,巢居的鸟儿观看着两衙的风景。 在这美丽的人世间,消解无数的烦恼;江边的小亭,皓月当空,诵读着南华经。
去完善
释义
1. 烧烬:指燃烧后的灰烬,这里借指草木枯萎的景像。 2. 青溪:古代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这里代指诗人的家乡。 3. 汀沙:水边的沙滩,这里指水边沙洲的景色。 4. 床:古代的一种坐具,类似现在的椅子或凳子。 5. 毳客:指僧人或隐士。 6. 三学:佛教用语,指戒、定、慧三种修行方法。 7. 雪岭:指雪山的山脉,这里泛指高山。 8. 两衙:古代官员分早、晚两次上班,这里指早晚的两次鸟鸣。 9. 销得:能够承受、忍受。 10. 南华:即《南华经》,又称《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去完善
赏析
《春日隐居官舍感怀》是唐代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春日隐居官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首联“风吹烧烬杂汀沙,还似青溪旧寄家”,描述了官舍周围的景色。风吹过烧烬,与汀沙混杂在一起,仿佛回到了青溪的旧居。这里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在环境的适应。 颔联“入户竹生床下叶,隔窗莲谢镜中花”,通过入户的竹子生长和窗外的莲花凋谢这两个细节,展现了春天的到来。这里的“床下叶”和“镜中花”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颈联“苔房毳客论三学,雪岭巢禽看两衙”,描述了诗人在苔房中与毳客谈论学问,抬头望向雪岭上的巢禽。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 尾联“销得人间无限事,江亭月白诵南华”,表明了诗人渴望抛开人间的琐事,在江亭月色中诵读《南华经》,享受宁静的生活。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日隐居官舍感怀》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56年,即唐宣宗大中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唐朝的国力逐渐衰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选择归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诗人李洞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本人也曾任职于官场,但在目睹了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后,选择了辞官归隐。他在官舍度过了春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弄感到感慨万分。在这首诗中,他以春日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忧虑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