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有怀
青春无语到天涯,百舌枝头漫自夸。
红破轻寒入桃萼,香和宿雨落梅花。
风吹杖屦千山晚,水照林塘两鬓华。
万事萧条兵革里,北飞愁见雁行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时光渐行渐远,闲居时闲聊自娱。
春天到来温暖了花朵,春雨过后香气扑鼻。
山风吹过傍晚时分,在水边照见自己的满头白发。
在战争的阴影中,看到大雁飞行感到忧愁。
去完善
释义
1. 青春:比喻春天。此处暗示季节。
2. 无语:指无言以对,此处用来形容春天的宁静。
3. 天涯:天边的意思,此处以天涯海角作比较,强调空间之广。
4. 百舌:一种能模仿其他鸟类叫声的鸟。此处用于暗喻世上的诸多事物。
5. 枝头:这里指代百舌鸟所在的枝头。
6. 漫自夸:无限制地自我炫耀。此处反讽百舌鸟的行为。
7. 红破轻寒:指桃花的花蕾在微寒中盛开。红,指桃花;破,冲破。
8. 桃萼:桃花的花蕾。
9. 宿雨:夜里的雨。
10. 梅花:中国南方常见的花种,寒冬时节盛开,具有凌寒傲霜的品质。
11. 风吹杖屦:杖屦,古人行走的工具,泛指游人。
12. 千山晚:指夕阳时分千山暮色。
13. 水照林塘:表示水面反射光线映照树林和水塘的景象。
14. 两鬓华:华年渐逝,头发花白,意指诗人老去。
15. 万事萧条:形容战乱的破坏,世间万物失去生气。
16. 兵革:兵器和甲胄,这里借指战争。
17. 北飞:向北飞行的大雁。
18. 雁行斜:大雁南飞时排成的斜线队形。
去完善
赏析
《早春有怀》是南宋诗人林季仲的一首描绘早春景色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在春天到来时,对自然景象的赞美和对战乱的忧虑。
首先,诗人以“青春无语到天涯”开篇,点明了春天的到来。在这里,“青春”既指春天,又象征着生命的活力。“无语”则意味着春天的脚步无声无息地来到了天涯海角。接着,诗人又以“百舌枝头漫自夸”来形容春天的声音。这里的“百舌”指的是各种鸟儿,它们在枝头鸣叫,仿佛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早春的美丽景象。他写道:“红破轻寒入桃萼,香和宿雨落梅花。”这两句诗形象地描述了桃花初开时的情景。“红破轻寒”是指桃花在微寒的天气中绽放出鲜艳的红色;“香和宿雨”则是指梅花在春雨滋润下散发出芬芳的香气。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还传达出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然后,诗人通过写自己在早春时节的活动,进一步表现了春天的气息。他写道:“风吹杖屦千山晚,水照林塘两鬓华。”这两句诗表明,诗人沐浴在春天的微风中,漫步在千山之间,欣赏着水中倒映的林塘美景,感受着自己的年华老去。这种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春天的美好之中,他还流露出对战乱的忧虑。在诗的最后两句,他写道:“万事萧条兵革里,北飞愁见雁行斜。”这里,“万事萧条兵革里”意味着在战争的年代,一切事物都变得萧瑟荒凉;而“北飞愁见雁行斜”则表达了诗人看到大雁向北飞翔时,心中涌起的惆怅之情。这些诗句展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使这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早春有怀》是南宋著名诗人林季仲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庆元年间,南宋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秦桧当权,主张和议,投降派得势,使岳飞等抗金将领含冤而死。在这期间,林季仲身处庙堂之高,目睹朝政日非,忧心忡忡。他担任尚书郎、国子祭酒等官职,然而却无力扭转乾坤。这使得他在政治生涯上颇受挫折,时常感叹壮志难酬。
此外,这一时期正值南宋初年,国家饱受战乱之苦。北方沦陷区的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民生艰难。身为爱国士人,林季仲对国家的苦难深感忧虑,渴望能够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得到充分展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