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蒋德瞻弋阳
下车先访俗,期减月桩银。
廉使旧知己,长官贤过人。
吏稀中路接,山密道家隣。
县谱传无用,祇将琴谱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白话文中:
【下车】表示官员到任,【访俗】指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期减月桩银】是希望减少月俸中不合理的支出。【廉使】是指廉洁奉公的官员,【旧知己】指曾经的同事和朋友,【长官】是对上司的尊称,【贤过】表示超过的意思。【吏稀】形容公务员很少,【中路接】表示在半途中相遇,【山密道家邻】指周围的山区有很多道观寺庙。【县谱传无用】表示县志的历史记载没有实际用途,【祇将琴谱亲】是只关注音乐类的资料。
去完善
释义
1. 下车:指官员上任或到达某地,此处指的是蒋德瞻上任弋阳县令。
2. 月桩银:古代地方官按例应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收,每月以桩储存之,称为月桩银。此处借指苛捐杂税。
3. 廉使:这里指廉洁奉公的官员。
4. 长官:此处指蒋德瞻。
5. 中路:路途中间。
6. 邻:相邻。
7. 县谱:县志,地方的历史记载。
8. 祇:只,仅仅。
9. 琴谱:琴的演奏技法集,此处以琴谱比喻治理之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戴栩与好友蒋德瞻一同游览弋阳的美好场景。诗的开篇“下车先访俗,期减月桩银”,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体恤民情的高尚品质。诗人希望通过对当地风俗的探访,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以便减轻他们的负担。
接下来的“廉使旧知己,长官贤过人”两句,则是赞美蒋德瞻的廉洁品质和贤能。作为廉洁奉公的官员,他一直是诗人的知已;而他的领导才能和品德,更是超越了普通人。
诗的第三联“吏稀中路接,山密道家隣”则描绘了弋阳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环境。诗人在此提到了官吏稀少、山路险峻等景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
最后一句“县谱传无用,祇将琴谱亲”,诗人表达了一种出世的思想。他认为世俗之物如县谱之类都是无用的,只有琴声才是永恒的。这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蒋德瞻弋阳》出自南宋诗人戴栩之手。关于他的生平资料较为有限,仅知他曾任过义乌县令等官职,擅长诗词歌赋,尤以描写自然景色见长。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战争频发、民生疾苦。诗人在任地方官员期间,对民间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在诗歌创作上反映出对民生及国家命运的担忧。
蒋德瞻为诗人的友人,此诗是在送别蒋德瞻前往弋阳时所作。据史载,弋阳县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诗人通过描述弋阳县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暗示了蒋德瞻此行的艰辛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