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
只影微阳外,青山自鬰盘。
未经千里远,欲寄一书难。
堠碣苔侵字,鱼塘水过栏。
西风吹树叶,不问客衣单。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单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有些微弱,青山却独自郁郁葱葱。
尚未经过漫长的旅程,想要寄一封信却异常艰难。
石碑上的字迹已被青苔侵蚀,鱼塘的水已经漫过了栏杆。
秋风萧瑟,吹动着落叶,却未曾关心行人的寒意。
去完善
释义
只:单独。
影:指代“我”。
微阳:夕阳。
外:之外。
郁:繁茂。
盘:盛状貌。
经:经过。
千里:指距离遥远。
寄:传递。
一书:一封信。
堠碣:古代记里程的土堆。
苔:青苔。
侵:侵蚀。
字:文字。
鱼塘:池塘。
水:流水。
过:穿过。
栏:栏杆。
西风:秋风。
叶:树叶。
不问:不顾及。
客:旅人。
衣单:衣服单薄。
去完善
赏析
《途中》这首诗描绘了旅途中所见所感的种种情景。诗人以细致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旅途画卷。诗中的“只影微阳外”表现出孤独与落寞,而“青山自欝盘”则象征着希望与宁静;“未经千里远,欲寄一书难”表达了思念之情和遥远距离带来的无奈;“堠碣苔侵字,鱼塘水过栏”展示了旅途中的细微变化与自然景观;最后的“西风吹树叶,不问客衣单”则传达出旅人的疲惫与坚韧。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途中》是南宋诗人徐照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正值宋金两国关系紧张时期,南北局势不稳定,民生疾苦。
这一年,徐照离开家乡台州,前往临安(今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他出身贫寒,为了改变家境,不得不远离亲人,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他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体会到了世事的沧桑。
南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外患频仍,民不聊生。然而,统治者却沉湎于奢侈享乐,不思进取。在这种背景下,徐照深感痛心,决心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在途中,徐照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途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首诗既体现了徐照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