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
深溪高岸罩秋烟,飒飒江风向暮天。
凝洁月华临静夜,一丛丛盖钓鱼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深山溪流边,高高的河岸笼罩在秋天的烟雾中,江风呼啸着吹向即将结束的黄昏。宁静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凝聚在静谧的水面上,映照着那一丛丛覆盖在钓鱼船只上的草。
去完善
释义
1. 深溪:指很深的溪流。
2. 高岸:指地势较高的岸边。
3. 罩:覆盖的意思。
4. 秋烟:指秋天的雾气。
5. 飒飒:形容风声。
6. 江风:指从江河吹来的风。
7. 暮天:傍晚的天空。
8. 凝洁:这里指的是月亮的光辉洁白而明亮。
9. 月华:月光。
10. 静夜:宁静的夜晚。
11. 一丛丛:指一堆堆的芦花。
12. 盖:覆盖,遮掩。
13. 钓鱼船:指在江面上钓鱼的小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芦花在秋日夜晚的美景。首句“深溪高岸罩秋烟”,写出了芦花繁茂的景致,仿佛笼罩在一层朦胧的秋色中。次句“飒飒江风向暮天”,通过风声和黄昏的天色相互映衬,增添了诗的画面感。
第三句“凝洁月华临静夜”,进一步点出了夜色渐深的氛围,月光照耀在宁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最后一句“一丛丛盖钓鱼船”,则以渔舟上覆盖的芦花为视角,展现了芦花之美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芦花》是北宋时期文人钱易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
钱易(969-1023年),字希白,江苏无锡人,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学识渊博,擅长诗文。钱易在青年时期便崭露头角,历任州县官职,后来进入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左丞。他在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同时在文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芦花》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朝廷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较为激烈,许多文人墨客投身于官场,寻求功名,但同时也面临着被排挤、遭陷害的困境。钱易作为朝廷重臣,深知官场的复杂险恶,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时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芦花》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江畔的美景,诗人通过对芦花的描绘,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钱易对生活美好瞬间的捕捉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钱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