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华林书院

标题包含
咏华林书院
旌表华林盛,儒官寄翠微。 科名新伯仲,孝行旧光辉。 云影阴书幌,松花湿道衣。 自惭方试吏,争得去忘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赞美华林盛的美名,文学家们把家安在翠微之中。 新的功名比肩兄弟,孝顺的事迹曾闪耀光辉。 云影投下阴凉的书房,松花落在新洗的道袍上。 自我惭愧还在考察阶段,怎么能让人忘记用世之心呢?
去完善
释义
1. 旌表:古代表彰德行的一种形式。 2. 华林:华林书院的省称,位于江西奉新县华林山。 3. 儒官:指华林书院的创办者胡仲尧等。 4. 寄翠微:寄居在翠微山中。 5. 科名:科举考试中的名次。 6. 伯仲:指胡仲尧兄弟。 7. 孝行:指胡仲尧兄弟的母亲朱氏的孝道行为。 8. 云影:云的影子。 9. 书幌:书房的帘子。 10. 松花:松树的果实。 11. 湿道衣:湿润了道袍。 12. 方试吏:刚刚开始做官。 13. 争得:怎得。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咏华林书院”为题,生动地描绘了书院的环境和氛围,赞美了书院的学术成就和道德风尚。诗人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画面,传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首联,“旌表华林盛,儒官寄翠微。”诗人首先用“旌表”一词来形容书院的繁荣景象,然后用“儒官”来代指书院的教师和学生。这里的“寄翠微”意味着书院选址在山清水秀的地方,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书院的清静和和谐。 颔联,“科名新伯仲,孝行旧光辉。”这两句诗表达了书院的教育成果。诗人用“科名新伯仲”来比喻书院培养出的一批批优秀学生,他们如同兄弟一般互相扶持,共同追求学问。而“孝行旧光辉”则表达了对书院传承孝道文化的赞誉,强调了孝道作为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颈联,“云影阴书幌,松花湿道衣。”这两句诗通过对书院环境的描绘,展现了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静谧的自然环境。“云影阴书幌”描述了书院中云朵的影子在书本上投射出的光影变幻,体现了书院学子们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勤奋学习的情景。“松花湿道衣”则表现了自然界的美好与宁静,使人心旷神怡。 尾联,“自惭方试吏,争得去忘机。”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作为官员却未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遗憾。他深感惭愧,因为他在忙碌的政务中,失去了与书院学子们分享知识和智慧的机会。这里,诗人流露出对书院生活的向往和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华林书院》这首诗,出自于北宋时期的钱易之手。钱易(968-1034),字希白,吴越王钱镠之孙,是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钱易曾担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等职,并在文学、史学、政治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的诗词以清新、豪放、婉约为特点,作品丰富多样。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钱易身处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代。他继承了儒家传统,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在他的生活经历中,他曾担任过多个要职,参与国家政治事务,并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诗中的“华林书院”位于湖南衡山南岳庙旁,是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的书院之一。当时书院制度逐渐兴起,成为文人学者研究和传播学术的重要场所。钱易此诗通过对华林书院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书院文化的热衷和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