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苏幕遮(般涉调)

标题包含
苏幕遮(般涉调)
柳飞绵,花实少。镂板音清,浅发江南调。斜日两竿留碧影。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 去尘浓,人散了。回首旗亭,渐渐红裳小。莫讶安仁头白早。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北宋著名词人。他出生于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年轻时曾游学四方,后中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判官等地方官职。晚年辞官回乡,过着隐居生...查看更多
Kara626
去完善

译文
柳絮飘散,花朵凋谢稀少。镌刻在木板上的音符清晰悠扬,轻轻地抒发出江南的情调。夕阳西下,留下竹林的两根竹竿和翠绿的竹影。马蹄声重,再次临近那青门的古道。 人群散去,尘土落定。回头望去,旗亭已渐渐消失在视野中。那里曾有小红衣裳的身影。不要惊讶于顾彦先的满头白发。天地若是有情感,最终也将老去。
Kara626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柳飞绵:形容柳絮如棉絮般飞舞。 2. 花实少:指花朵结实较少。 3. 镂板音清:指雕刻精美的木板发出的清澈音乐声。 4. 江南调:这里指江苏、浙江一带的曲调。 5. 斜日两竿留碧影:太阳即将落山,留下斑驳的绿色光影。 6. 马足重重:马蹄声杂乱。 7. 青门道:古长安城门之一,这里代指都城门。 8. 去尘浓:尘土飞扬,形容热闹散去。 9. 人散了:人们纷纷离去。 10. 回首旗亭:回望挂着旗帜的酒楼。 11. 红裳小:穿着红色衣裳的人越来越少。 12. 安仁:古县名,位于今江西省余干县。这里代指张先自己。 13. 天若有情,天也终须老:即使天若有情,最终也会老去。
Kara626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用柳絮纷飞、花朵稀少暗示季节变迁,以及生命力的逐渐减弱。“镂板音清”表现音乐的高雅婉转,体现了江南水乡的韵味。随后通过“斜日两竿留碧影”描绘了夕阳西下时的景象,用“马足重重,又近青门道”表现了送别的场景。接下来的词句描述了离别的情境,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结尾则带出了人生的哲理:即便是天若有情,也无法抗拒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衰老,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词富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无论是词句还是情感都极富诗意,展现了词人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和对世事深深的感慨。
Kara626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苏幕遮(般涉调)》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的代表作品之一,词风婉约,情感深沉。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时期,即公元1023年至1063年之间。 在那个时代,词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学形式。张先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横溢的词藻,深受人们喜爱。他的词作多描绘生活琐事、男女情爱和个人情感,因此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在创作《苏幕遮(般涉调)》时,张先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曾入朝为官,却遭受排挤,最后被迫离开京城,退居江南一带。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世事有了更多的感慨,也对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有了更深的眷恋。因此,在这首词中,他通过对夏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离别之情和对往事的回忆。
Kara626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