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蝉

标题包含
闻蝉
纱幮纹簟北窗眠,只道清声比管弦。 谁念夕阳官道里,几多客旅听凄然。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在北窗下,躺在竹席上,聆听着美妙的音乐,以为这是最美的音乐。但是有谁想过,在阳光下的官道上,许多游客在旅行中听到这同样的声音却感到悲伤。
去完善
释义
1. "纱幮":古代的蚊帐或遮蔽物,这里借指夏季的室内环境。 2. "纹簟":有花纹的竹席,用以消暑。 3. "北窗":古代房子朝北的窗户,光线较暗,适宜睡觉。 4. "管弦":泛指音乐,这里主要指丝竹之声。 5. "夕阳官道":表示傍晚时分行人离别的道路。 6. "客旅":旅途中的过客。
去完善
赏析
《闻蝉》是宋朝诗人舒邦佐创作的一首描绘夏日景象的诗。诗人在纱橱中聆听着夏蝉的鸣叫,本是宁静美好的场景,却引发了诗人深深的感慨。 首句“纱橱纹簟北窗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的夏日生活场景:在纱橱(一种薄纱制作的蚊帐)下,躺在纹簟(有纹理的竹席)上,享受着北窗的凉风。这是一个典型的夏日消暑的画面,给人带来宁静与舒适的感觉。 然而,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疑问:“只道清声比管弦。”这声音原本应是一种宁静和谐的享受,但与音乐相比又如何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蝉声的独特感受,将人们常见的夏日蝉鸣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使之成为自然的诗篇。 在后面的两句中,诗人则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不同情境下的听蝉感受。他想象在夕阳下的官道上,那些离家在外、漂泊流离的旅客们听到蝉鸣会是怎样的心情。“谁念夕阳官道里,几多客旅听凄然。”这两句揭示出世人对他人情感的关切和共鸣,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境遇的理解和对孤独者的同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情景下的闻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关注,展现了其深厚的感情及敏锐的观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蝉》是宋朝诗人舒邦佐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变革之中,北方游牧民族逐渐崛起,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与此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积极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感悟。 在创作《闻蝉》时,舒邦佐正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是一位富有才华和抱负的文人,曾努力通过科举考试以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屡屡遭受挫折。这种人生的际遇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促使他在诗歌中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舒邦佐通过对蝉鸣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和时代的忧虑。他以蝉自喻,形象地描绘了蝉在炎炎夏日的挣扎求生的情景,以此隐喻自己在艰苦环境中仍坚守信念的品质。同时,他还通过对蝉鸣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了对国家和民众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