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范伯诗顾斋

标题包含
题范伯诗顾斋
时人欲作圣贤归,反己由来自不欺。 谈话每虞无十步,持循长恐有虚辞。 硁硁固不为兹必,踽踽宁求可善斯。 吃紧此心常自在,一诚之外靡余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范伯诗顾斋:题目,意味着以范伯的诗为题材,在顾斋这个地方创作。 2. 时人欲作圣贤归:意思是当时的人们都想成为贤人和圣人。 3. 反己由来自不欺:回顾自己的经历,发现自己并没有欺骗自己。 4. 谈话每虞无十步:在谈话中经常担忧没有充分准备好。 5. 持循长恐有虚辞:长期的坚持可能会害怕有无意义的言辞。 6. 硁硁固不为兹必:坚定地不做那些不必要的事情。 7. 踽踽宁求可善斯:孤独地追求善良和美好。 8. 吃紧此心常自在:紧张的时候,也要保持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9. 一诚之外靡余师:除了真诚之外,没有其他更好的老师。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理学家蔡沈对其老师范伯诗顾斋的赞美与感慨。诗人开篇便表达出对圣贤归境的追求,认为只有回归内心、反省自己,才能做到真实不欺。接下来,他提到在与他人交流中,要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真诚无妄,并担忧自己的坚持是否有充足的理由。 诗人通过对圣贤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个人修养的关注,表达了对“吃紧此心常自在”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体现在内心的修养上,也体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他认为一个人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内心,便足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而一诚之外,别无其他更高的准则,更没有什么可以指导他。 全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对道德修养的执着追求。在传达出对圣贤追求的敬仰之情的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个人修为的深度关注,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范伯诗顾斋》是南宋诗人蔡沈为范伯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 在这个时期,蔡沈正经历着人生的动荡时期。他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朽的时代,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危机。作为一名文人,他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忧虑和关切。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环境所压倒,而是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去抵抗命运的摧残。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范伯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为国家的未来担忧。 在南宋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蔡沈和范伯等文人选择了关注民生、关注国家命运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希望能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共同为国家的前途而努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