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轩纳凉
银床破睡雾笼纱,翠簟湘纹卷浪斜。
小院夜深凉似水,一池明月浸荷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床上银饰发出声响,打破了沉睡中的雾气,绿色的竹席上波纹状的图案就像湘水涌来的波浪。夜深了,小院子里的凉意如水一般袭来,池塘中明亮的月光映照着盛开的荷花。
去完善
释义
1. 银床:指铺着凉席的床。古人多用竹子编织凉席,因竹席表面光滑,故称银床。
2. 破睡:谓从睡眠中醒来。
3. 翠簟(diàn):翠绿色的竹席。
4. 湘纹:此处指竹席上模仿湘妃竹所织的纹理。
5. 小院:指作者居住的小院子。
6. 浸:映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夏夜景色。首先,诗人以“银床破睡雾笼纱”开篇,通过对银床、破睡和雾笼纱的描绘,表现出夏日的炎热以及诗人在此情境下的清醒。接着,诗人通过“翠簟湘纹卷浪斜”进一步刻画了环境细节,翠簟代表着凉爽,湘纹则是平静的水波,表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凉与宁静。
在“小院夜深凉似水”一句中,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夜的深度与凉爽,同时用“凉似水”来形容这种清凉,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最后,诗人以“一池明月浸荷花”收尾,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院中的池塘,月光映照在荷叶上,荷花仿佛也浸润在月光之中,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夏夜的美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轩纳凉》是南宋诗人陈必复的一首词。这首词作于公元1259年,正值南宋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外患严重,政权腐朽,民不聊生。诗人作为南宋的知识分子,对此有着深刻的忧虑和关注。
陈必复(约1245-1291),字正甫,号存斋,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县)人。他是南宋末年的文人、学者,曾任江东提举茶盐常平公事,后弃官归隐。在南宋末年这一特殊时期,他致力于学术研究,提倡儒家伦理道德,弘扬民族文化传统。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逐渐走向衰落,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侵略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必复深感国运衰微,百姓疾苦,从而激发了他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关切的情感,同时也抒发了个人在逆境中的坚守和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