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梧桐
杳杳春江阔。收细雨、风蹙波声无歇。雁去汀洲暖,岸芜静,翠染遥山一抹。群鸥聚散,征航来去,隔水相望楚越。对此,凝情久,念往岁上国,嬉游时节。
斗草园林,卖花巷陌,触处风光奇绝。正恁浓欢里,悄不意、顿有天涯离别。看那梅生翠实,柳飘狂絮,没个人共折。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宽广的春天江水漫无边际,连绵不绝的春雨风卷起层层波浪。大雁飞去了温暖的岸边沙洲,留下了翠绿的远山。一群群海鸥时聚时散,渡船来来往往,隔着江面就能望见远方的朋友。面对此情此景,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回忆起过往在上国游乐的美好时光。
繁华的园林中,大家在争夺采摘花草,街头巷尾的小贩叫卖着鲜花,每一处都充满了无尽的风情与奇异的美景。我们曾尽情欢乐,却不料突然之间就各奔天涯,离愁难释。你看那梅子树上结满了翠绿的小果实,柳絮漫天飞舞,却没有人陪我一起欣赏。如今满怀的忧愁和烦恼,又能向谁诉说呢?

去完善
释义
《击梧桐》是北宋诗人李甲的作品。以下是词句的注释:
1. 杳杳:形容江水宽阔。
2. 春江阔:指春天江面的广阔景象。
3. 风蹙波声无歇:形容风吹起波浪的声音持续不断。
4. 雁去汀洲暖:大雁离开的沙洲温暖,这里可能指春天到来。
5. 岸芜静:岸边长满野草,一片寂静的景象。
6. 翠染遥山一抹:青山翠绿的景色。
7. 群鸥聚散:鸥鸟聚集又散去,表现水面景色的动态变化。
8. 征航来去:船只来来往往,表现出繁忙的水运场景。
9. 楚越:楚国和越国,借指远离故乡的地方。
10. 上国:指自己的国家,即宋朝。
11. 斗草园林:指举行斗草游戏的园林。
12. 卖花巷陌:指在街巷中贩卖鲜花的场景。
13. 触处风光奇绝:到处都有奇特的风光。
14. 正恁浓欢里:正在如此欢乐的时候。
15. 悄不意:意想不到地发生。
16. 顿有天涯离别:突然有了远离家乡的离别。
17. 梅生翠实:梅花长出果实。
18. 柳飘狂絮:柳絮飘散,指春天的景象。
19. 没个人共折:没有人和我一起欣赏。
20. 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如今忧愁烦恼的心情,又能向谁诉说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丰富,既有江南水乡的浩渺,又有春日的婉约。首句“杳杳春江阔”就将读者的视野引入了宽广的水面,与下一句“收细雨、风蹙波声无歇”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春风吹过水面带来的清凉。接下来的几句,如“雁去汀洲暖,岸芜静,翠染遥山一抹”,描绘了大雁南飞、汀洲静谧的自然景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宁静的春日画卷。
下阕则从“斗草园林,卖花巷陌”的生活场景出发,展现出了春天里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在这样美好的时光中,却突然出现了“天涯离别”的场景,使人倍感惋惜。结尾处的“把而今、愁烦滋味,教向谁说”更是将这种无奈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击梧桐》是南宋诗人李甲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在这个阶段,朝廷腐败、战乱频繁,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李甲作为南宋文人,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人生际遇曲折,曾一度贫困潦倒,后来又因为才华横溢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进入朝廷担任要职。然而,南宋朝政的黑暗和腐朽使他深感失望,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击梧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词中以梧桐自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种情感与当时南宋文人普遍的心态相符,反映了他们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机时的忧虑与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