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回
霁霞散晓,射水村渐明,渔火方绝。滩露夜潮痕,注冻濑凄咽。征鸿来时应负书,见疏柳、更忆伊同折。异乡憔悴,那堪更逢,岁穷时节。
东风暗回暖律。算拆遍江梅,消尽岩雪。唯有这愁肠,也依旧千结。私言窃语些誓约,便眠思梦想无休歇。这些离恨,除非对著、说似明月。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早晨曙光驱散霞彩,照亮宁静的水村,渔船灯火逐渐熄灭。
夜晚的露水在滩头留下痕迹,随冻结的小溪汇成哀怨的流水。
遥望归鸿,期待它们带来书信,看到稀疏的柳树,不禁想起与你一同度过那些日子。在异乡憔悴的日子里,又如何忍受在这年终的季节里再受煎熬。
春天悄悄走近,梅花绽开,岩石上的积雪渐渐消融。然而我的愁绪依然重重叠叠。那些曾经的誓言和约定,只能在无眠的夜晚无休止地思念。
这一腔离别之苦,除了对着高悬的明月诉说,还能向谁倾诉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霁霞:指雨后天晴时的红霞。
2. 射水村渐明:形容晨光逐渐照亮村庄的景象。
3. 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夜晚可见。
4. 滩露夜潮痕:描述河滩上露水和潮水的痕迹。
5. 冻濑:寒冷的溪流。
6. 征鸿:迁徙的大雁,比喻传递书信的人。
7. 疏柳:稀疏的柳树,象征离别。
8. 异状憔悴:形容在外漂泊、疲惫不堪的状态。
9. 岁穷时节:指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
10. 暖律:温暖的规律,这里指春天的到来。
11. 拆遍江梅:形容梅花凋谢的过程。
12. 岩雪:山间的积雪。
13. 愁肠:忧愁的心情。
14. 私言窃语些誓约:私下里悄悄说一些誓言和约定。
15. 眠思梦想无休歇:形容因思念而辗转难眠。
16. 离恨:离别的痛苦和遗憾。
17. 说似明月:将离恨诉说给明月听,表达无处倾诉的痛苦。

去完善
赏析
《望春回》李甲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寒冬时节的江景与乡愁之情。上阕通过对“霁霞散晓”、“射水村渐明”以及“渔火方绝”等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冬日清晨宁静而冷寂的氛围。接下来,作者通过“滩露夜潮痕,注冻濑凄咽”进一步描绘了江水在夜晚凝结成露珠,又被早晨的寒风吹动的情景,使整个画面显得清冷而萧瑟。此外,“征鸿来时应负书,见疏柳、更忆伊同折”则表达了在外游子希望鸿雁传书的愿望,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阕则进一步描述了作者心中的忧愁与孤寂。“东风暗回暖律。算拆遍江梅,消尽岩雪”表明春天即将临近,梅花已经盛开,积雪也已经消融,但在作者的内心,却仍然感到孤独和无助。紧接着,“唯有这愁肠,也依旧千结”表达出作者的愁绪如同千丝万缕般难以割舍。然后,“私言窃语些誓约,便眠思梦想无休歇”揭示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渴望和对爱情的向往。最后,“这些离恨,除非对著、说似明月”则是以明月为寄托,传达出只有对着月亮才能倾诉心中无尽的离愁别绪。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其深情的描绘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冬景画卷,同时也深深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春回》李甲作于南宋初期,此时正值金国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朝廷被迫南渡至临安(今浙江杭州)之际。由于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李甲流落他乡,感叹世事无常,因此在春日到来之际,写下了这首怀乡思亲的诗歌。
此时的李甲,年事已高,虽曾贵为太学博士,但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倍感无奈和忧虑。他目睹了金兵的肆虐,百姓的疾苦,深感文人志士的责任重大。然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恢复中原,令他痛心疾首。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春天的渴望,希望春天能带来希望和力量,驱走战争的阴霾,让百姓过上安宁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