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帝台春

标题包含
帝台春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 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 还似织。 泪暗拭。 又偷滴。 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 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 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芳草茂盛,绿意盎然,遍布在南面的道路上。 春天的花瓣飘散,仿佛也知道人们心中的春愁,显得无力。 回忆起曾经和美丽的伴侣一起,共同欣赏春天的美景,在那凤凰城的寒食节。 如今,在遥远的地方遇到春天,漂泊在天边成为过客。 忧愁渐渐消散,却又如同丝线般缠绕。 泪水悄悄擦拭,又偷偷滴落。 默默地站在高处,依靠着危险的栏杆,直到黄昏,也只是看着乌云聚集的蓝天。 勇敢地面对现在的困境,却怎么也忘记不了过去的美好。 再次询问那传递信息的鸟儿,试着寻找曾经的消息。
去完善
释义
1. 芳草碧色:形容芳草的翠绿颜色。 2. 南陌:南边的道路,指繁华的街道。 3. 暖絮乱红:指春天的飞絮和红花。 4. 春愁无力:春天的忧愁使人感到疲惫。 5. 盈盈拾翠侣:美丽的女子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 6. 凤城寒食:指北京的清明节。 7. 海角逢春:在遥远的地方遇到春天。 8. 天涯为客:在天涯海角做过客。 9. 愁旋释:忧愁渐渐消散。 10. 泪暗拭:偷偷擦拭眼泪。 11. 谩伫立:徒劳地站立。 12. 危阑:高栏杆。 13. 暮云凝碧:傍晚的天空聚满了乌云,像绿色的宝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帝台春》以春景起兴,表达了诗人在他乡漂泊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芳草、暖絮、落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同时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无奈。 首句“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以芳草的碧绿和萋萋满地的景象,唤起了人们对春天的感知。这里的芳草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诗人自己内心的寄托,他在芳草的碧色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 “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暖絮和乱红分别代表了春天的两种不同景色,暖絮是春天的温暖,乱红是春天的繁华。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色却无法驱散诗人的春愁,他心中的忧愁仍然无法消散。 接下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挚爱的人一起欣赏春天美景的美好时光,“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这里的盈盈拾翠侣指的是过去的恋人,他们曾经一起在凤城度过寒食节,共同欣赏春天的美景。然而,现在他们已经分崩离析,诗人独自漂泊在天涯海角,失去了与爱人的相聚。 “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诗人现在虽然身处海角,但春天依然如期而至,他依然是一个漂泊天涯的过客。这里的海角和天涯都象征着诗人的漂泊生活,他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感受着春天的到来,却无法与家人团聚,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无奈。 在诗的下半部分,诗人试图缓解心中的忧愁,“愁旋释。/ 还似织。/ 泪暗拭。/ 又偷滴”。诗人试图通过编织、擦拭泪水的方式来缓解心中的忧愁,但这些方法都无法真正摆脱春愁。只有当诗人真正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彻底摆脱春愁。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诗人尽管试图放下心中的忧愁,但在黄昏时分,仍然只能站在危栏旁,看着暮云凝碧的景象,心中仍然无法释怀。 最后,诗人表示他已经决定放弃对过去的执着,“拼则而已今拼了,忘则怎生便忘得”。他决定放下过去的一切,努力让自己忘记那些痛苦的记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真的能够完全忘记过去,“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他仍然会不时地询问关于过去的消息,试图寻找那失去的联系。 总的来说,这首《帝台春》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独与思念之情。诗人在春天的美好景象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与无奈,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试图缓解心中的忧愁。然而,现实的总总困境让他无法真正摆脱春愁,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对过去的执着,努力让自己忘记那些痛苦的记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帝台春》是唐代诗人李甲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时期,也就是公元712年至756年之间。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在这个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 李甲作为一位文人,他的人生际遇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他在朝廷任职,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繁华与衰落。他的诗作往往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帝台春》这首诗中,李甲描绘了皇宫中的繁华景象,同时也透露出对皇帝奢侈生活的担忧。他认为,这种奢侈生活会导致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因此,他呼吁皇帝要关心民生,关注国家的长远利益。 总的来说,《帝台春》这首诗是在唐玄宗时期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