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行
三代以还惟有汉,六经之外更无书。
汉家自继商周统,经术当传孔孟余。
天生伟人元气会,莘亩说岩乃其徒。
扫除申商斥仪衍,混合宇宙需吾儒。
便应平跻古王佐,小却亦称大丈夫。
云何赤帝应运起,乃以黄石为先驱。
太公六韬岂不善,颠秦蹶项或所需。
繄欲上嘉羲黄媲隆古,诗书礼乐不可一日无。
惜哉子房遯世早,不及遗经细探讨。
使公得与齐鲁两生游,吾知汉道同商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个朝代之后唯有汉朝,六部经典之外没有其他书籍。
汉朝继承商周的统治,经典的学问应该传承孔孟的思想。
天地造化出伟大的人物,他们如同田间的耕耘者一样朴实无华。
摒弃申不害和商鞅的学说,推广孔孟的哲学思想,才能融合这个世界的秩序。
于是他们应当能与古代圣贤比肩,即使退居其次也能成为伟大的男人。
为何红的帝王崛起,是因为有了黄石这样的先驱。
姜子牙的《六韬》难道不好吗?推翻暴秦或许也需要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黄帝、伏羲那样的高远境界,对于诗、书、礼、乐的信仰不可有一天缺失。
可惜张良过早地隐退了,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深奥的经典。
如果他能跟鲁两生一同探讨,我相信汉朝的发展会跟商周一样辉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圯上: 即桥上, 这里是指张良桥;
2. 三代: 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3. 汉: 汉朝, 这里特指刘邦建立的汉朝;
4. 六经: 儒家经典, 包括《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等;
5. 孔孟: 孔子和孟子的并称,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6. 天生伟人: 这里指的是张良;
7. 莘亩: 古代隐士的居所;
8. 说岩: 隐居;
9. 申商: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申不害和商鞅;
10. 仪衍: 战国时期的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
11. 混合宇宙: 指融合各家的学说;
12. 古王佐: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
13. 小却: 稍微逊色;
14. 赤帝: 刘邦的称号;
15. 黄石: 张良的师父, 相传是神仙化身;
16. 太公六韬: 姜子牙所著的兵书;
17. 颠秦蹶项: 打败秦国, 推翻项羽的意思;
18. 羲黄: 伏羲和黄帝, 中国古代的先祖;
19. 诗书礼乐: 指儒家的经典;
20. 子房: 张良的字;
21. 齐鲁两生: 指孟子;
22. 汉道同商周: 将汉朝的统治方式比作商朝和周朝。
去完善
赏析
《圯上行》:一首咏史诗,歌颂汉朝的兴盛和儒家文化的影响。诗中提及汉高祖刘邦为赤帝转世,黄石公(张良的老师)为他指引道路,姜太公的六韬是击败秦国的关键。诗人认为,要恢复古代繁荣,必须重视诗书礼乐的教化作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圯上行》是南宋末年著名诗人、学者家铉翁的一首名篇。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78年,正值南宋灭亡的前夕。在这段时间里,家铉翁经历了从繁华的临安(今杭州)被金国占领,再到元军铁骑南下,南宋皇室被迫迁都于厓山的历史剧变。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铉翁见证了国家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的社会现实。
身处乱世的诗人并没有逃避现实,而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出谋划策。他曾向皇帝上疏陈言时政,提出改革政治、增强国防等措施,但均未得到采纳。在家国沦丧之际,他选择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道义,以实际行动捍卫民族尊严。
与此同时,时代背景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南宋末年,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士人们崇尚气节,关心国家命运,追求个人品德修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家铉翁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用诗词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以及坚持理想、抗争到底的决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