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灵隐寺印铁牛
几百年来灵隐寺,如今却被铁牛闩。
蹄中有漏难耕种,鼻孔撩天不受穿。
道眼何如驴眼瞎,寺门常似狱门关。
冷泉有水无鸥鹭,空使留名在世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几百年历史的灵隐寺,现在却被铁牛把守着。
它的蹄子有漏洞,难以耕种;鼻孔朝天,不接纳穿透之物。
寺庙的道眼如同驴眼看不见,寺门经常紧闭如同监狱大门。
尽管有冷泉却不见鸥鹭,徒然留下了名声在这个世界上。
去完善
释义
1. 灵隐寺:位于浙江杭州的佛教寺庙,始建于东晋时期。
2. 印铁牛:一种用铁铸成的牛形艺术品,通常用于寺庙门口作为镇寺之物。
3. 闩:用作动词,指关上门或窗,这里可理解为“把守”的意思。
4. 蹄中漏:这里的“蹄”是指牛的蹄子,“漏”意为泄露,指牛蹄间的泥土会流失,不利于种植。
5. 鼻孔撩天:形容牛的鼻子朝天,即牛鼻子朝天竖立,表现出一种高傲的姿态。
6. 道眼:佛教术语,指得道者的智慧之眼。
7. 驴眼瞎:形容牛的眼睛看不见东西,喻指其愚昧无知。
8. 寺门常似狱门关:意指寺庙的大门总是紧闭,犹如监狱之门一样难以进出。
9. 冷泉:指灵隐寺附近的冷泉亭,是游览胜地之一。
10. 无鸥鹭:指冷泉附近没有水鸟栖息。
11. 空使留名在世间:意指虽然铁牛名声在外,但实际并无实际用处,只是空有其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嘲讽的笔触描绘了灵隐寺的状况,通过对铁牛的描绘和对寺庙环境的讽刺,表达出诗人的忧虑和不满。首联借“铁牛闩”这一意象揭示了寺庙的衰败;颔联以“蹄中漏”“鼻孔撩天”等描绘铁牛的形象,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现象;颈联则以“道眼何如驴眼瞎”“寺门常似狱门关”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寺庙的状况;尾联则通过对冷泉、鸥鹭等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生动,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嘲灵隐寺印铁牛》,是宋代诗人释道济(也被称为济公)所创作。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济公作为一名云游四方的僧人,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言行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常常用诙谐、幽默的言语来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嘲灵隐寺印铁牛》便是济公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在宋朝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寺庙都建立了起来,其中就包括灵隐寺。然而,随着佛教地位的提升,一些寺庙逐渐走向了世俗化,失去了原本的宗教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济公用“印铁牛”这一形象来讽刺那些热衷于名利、虚伪的僧侣,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