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
包罗万象,性气粗豪。
清浄为根,礼恭叉手。
通身上缝隙无余,镬汤里倒番觔斗。
把得定横吞竖吞,把不定东走西走。
宜是山僧嚼破时,泥牛满地频哮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包容一切,性情豪放。以清静为根本,礼貌地合掌行礼。全身每一个角落都没有缝隙,就像在沸水中翻筋斗。能够把握住就随意吃喝,把握不住就会四处奔走。应该是山中僧人嚼破的时候,泥塑的牛在地上频繁咆哮。
去完善
释义
《馄饨》这首诗是元朝著名僧人释道济(又名济公)所作。下面是诗中部分词语的注释:
1. 包罗万象:指包含宇宙内外各种事物。这里指馄饨的形状包容万物。
2. 性气粗豪:性情豪放不羁。
3. 清净为根:追求内心清净的境界。
4. 礼恭叉手:表示恭敬合掌行礼的姿势。
5. 通身:全身。
6. 缝隙无余:无缝隙,形容紧密无缝。
7. 镬汤:煮食物的大锅。
8. 倒番觔斗:反复挣扎,喻指不断翻滚。
9. 把得定:把握住。
10. 横吞竖吞:形容吃相豪迈。
11. 把不定:把握不住。
12. 东走西走:四处奔走。
13. 山僧:隐居于山林的僧人。
14. 嚼破时:仔细品味的时候。
15. 泥牛:比喻悟道的境地。
16. 满地频哮吼:指领悟佛法后的精神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馄饨》,是宋代释道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包容和接纳。诗人以馄饨为载体,寓意人性、气度等方面的豁达与豪放。同时,诗人强调清静为本,礼仪为重,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种种纷扰。诗中还描绘了馄饨在锅中翻滚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人在世事中的挣扎与奋斗。结尾处,诗人想象在山寺中吃馄饨的场景,寓意着人们在禅意与宁静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整首诗充满哲理,以轻松幽默的笔触揭示人生的智慧,展现出诗人的独特风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馄饨》这首诗出自南宋时期的高僧释道济之手。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和道济的洞见,通过巧妙地运用混沌这一普通的食物,道济展现了他的睿智和对世事的洞察力。
在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科举制度逐渐被权贵们操控。释道济在年轻时曾经热衷于科举考试,但最终未能成功,这使他对世俗功名产生怀疑,转而投身佛门。
在道济所处的历史背景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士大夫将佛教视为寻求精神慰藉的重要途径。然而,道济却在修行过程中发现佛教教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虚妄,因此他选择成为一名禅宗僧人,追求心灵的解脱和智慧的提升。
在诗中,道济以馄饨这一大众化食物为喻,表达了他的哲理思考: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和价值,而人们往往过于执着于名利的追求,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通过对馄饨的赞美,道济呼吁人们要珍惜当下,关爱生命,学会超脱物欲,回归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