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
建武下诏书,海峤识明主。
除吏得阳城,所喜逸民举。
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
平生相期心,中兴尔乎取。
定交自畴昔,契阔及再暑。
执热子南来,五月憩漳浦。
破啼谋一笑,预置风月俎。
危言傥可陈,正学当尽吐。
成亏在须臾,得失宜熟数。
收功谢王魏,取道迹傅吕。
开兹众正路,慰彼苍生苦。
闭关拒他盗,拂席招巢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建武皇帝发布诏书,四海之滨皆认识英明的君主。选拔官员时发现了阳城这个人才,可喜的是隐逸之士也被推举出来。他满腹才华,饱含着精华智慧。他们彼此期望,共同期待国家的中兴。自从我们相识以来,已经度过了许多次离别和重逢。朋友冒着炎热的天气从南方赶来,五月份在漳浦休憩。为了打破沉寂,我们共同策划了一次笑谈,提前准备了风花雪月的宴席。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正气凛然的学问应该充分地展现出来。成功与失败往往只在瞬息之间,我们应该对得失有足够的了解。我们要感谢那些为王位而努力的人,沿着古道追寻傅吕的足迹。打开这条正确的道路,抚慰百姓的痛苦。关闭城门,拒绝其他不速之客,为巢父和许由拂去座席上的灰尘,邀请他们前来相聚。
去完善
释义
1. "建武":建武是东汉光武帝的年号,此处为借指宋朝皇帝。
2. "海峤":海边的山。这里用来形容泉州等地。
3. "阳城":唐朝时的一位良吏,此处以阳城的典故,赞扬新任的地方官吏。
4. "逸民":隐逸不仕的人,这里可能指洪炎本人。
5. "经纶":治理国家的才能与抱负。
6. "露雨":寓意诗人犹如露珠滋润植物般润人心田。
7. "中兴":使国家由衰转盛。
8. "畴昔":昔日、以前。
9. "契阔":久未见面之意。
10. "执热":处于困境。
11. "子南来":这里的子南指的是孔子,这里是借用孔子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境遇。
12. "漳浦":福建漳州的一个地方。
13. "破啼":消除愁绪。
14. "危言":表达深刻见解的语言。
15. "正学":正统的学问,儒家之道。
16. "成亏":比喻事物的成功或失败。
17. "王魏":王通和魏徵,唐初的大臣,这里用他们作为榜样。
18. "傅吕":傅说和吕望,古代的贤臣,这里用他们作为榜样。
19. "众正":众多的正直之人,这里指百姓。
20. "拂席":整理床铺,意指欢迎宾客。
去完善
赏析
《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是南宋诗人洪炎写给自己的朋友、谏议师川的一首诗歌。诗人以“建除”为题,表明此诗的意义在于劝告友人师川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践行自己的主张。
首联“建武下诏书,海峤识明主。”两句,意为师川在漳州受到重视和尊敬,他的才学和德能被明主发现,开始施展抱负。
颔联“除吏得阳城,所喜逸民举。”则是借古喻今,赞美师川的品格高尚,喜好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他寄予厚望。
颈联“满腹怀经纶,笔间含露雨。”以及“平生相期心,中兴尔乎取。”表达诗人坚信师川具有丰厚的学识和智慧,他能够完成中兴国家的历史使命。
在接下来的几联中,作者讲述了与师川之间的深厚友谊,并欢迎他在炎热的夏日来自己所在的地方休息。
然而,随后“破啼谋一笑,预置风月俎。”这两句又显示出一种深远的忧虑,即在这个困难重重的时期,作为朝廷官员需要时刻警觉,谨慎行事。
接下来的八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期许和建议。他强调“危言傥可陈,正学当尽吐。”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坚守正道。同时,也要有清醒的头脑,看清楚事情的成功与否,都在瞬息之间。
最后的四句,诗人再次呼吁师川要勇敢地走在众人的前面,引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以此安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同时,他还劝诫师川要时刻保持警惕,拒绝与其他有异心的人同流合污。
综上所述,这首诗歌既表达了对朋友师川的赞誉和期望,也寄寓了诗人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闻师川谏议至漳州作建除字诗十二韵迓之》是北宋著名文人洪炎在听闻好友苏轼的弟子李师川被任命为漳州知府时所作。诗中以“建除”为线索,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此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这是北宋文人士大夫阶层相对自由的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当时,苏轼因反对新党变法而被贬谪岭南,但其影响力并未因此而衰减。他的门生李师川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这对洪炎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苏轼的门人众多,洪炎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之间的友谊跨越了政见分歧,即便在苏轼遭受打压之时,仍保持紧密的联系。在这首诗里,洪炎以建除字为题,巧妙地表达了他的友情和对师川未来成就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