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二
持璧还投鹊,镕金恨作犂。 行吟乘晓月,扶杖入春泥。 愿学怀文豹,终惭秃角犀。 徒歌无好语,野饭只羹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洪炎"这个人物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此人在历史或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显著,因此没有详细的记录。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信息,例如他的全名、生卒年份、职业等,我将尽力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拿着玉璧还给了喜鹊,熔化了金子却只能用来制作犁头。 在拂晓的月光下边行走边吟咏,手拄着拐杖行走在春天的泥泞里。 希望能像胸怀纹彩的豹子一样(有本领),但最终却因技艺不精而感到惭愧,就像那只头上无角的犀牛。 空有歌唱的能力却没有动听的话语,野外的饭菜也只有那些以野菜为食材的简陋饭菜。
去完善
释义
1. "持璧还投鹊":这句意为把玉璧投给喜鹊。持:拿着;璧:古代一种圆形玉器。 2. "镕金恨作犂":这句表示悔恨用金子做成了犁。鎔金:熔化金属;恨:遗憾。 3. "行吟乘晓月":在拂晓的月光下边走边吟唱。 4. "扶杖入春泥":用手杖支撑着进入春天的泥土。 5. "愿学怀文豹":希望自己能像藏有花纹的豹子一样内敛。 6. "终惭秃角犀":最后连犀牛的秃角都不如。终:最终;惭:惭愧;秃角犀:比喻无能的人。 7. "徒歌无好语":唱歌并无什么好词语来形容。 8. "野饭只羹藜":藜菜做的汤水就算郊外的饭食了。野饭:野外餐食;羹藜:藜菜做的汤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洪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诗中,作者以自然景象为引子,展现出自己对生活哲理的领悟和独特见解。 前两句“持璧还投鹊,镕金恨作犂”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诗人用“持璧还投鹊”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暗示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而“镕金恨作犂”则隐含了诗人对于劳动的尊重和对耕耘的热爱。 接下来的四句“行吟乘晓月,扶杖入春泥。愿学怀文豹,终惭秃角犀。”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他描述了自己在黎明时分漫步吟咏,手扶拐杖走入春天的泥土之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亲近。同时,诗人表示愿意学习具有智慧的文豹,虽然最终感到惭愧,因为无法像犀牛那样拥有尖利的角。这里诗人借用动物的形象,既表达对智慧的向往,又表现了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识。 最后两句“徒歌无好语,野饭只羹藜”则是诗人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嘲。他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并无特别之处,如同野外简单的饭菜一样平常。这种自嘲式的表达,反而展示了诗人谦逊的品质和对诗歌创作的真诚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年间,南宋诗人洪炎创作了这首《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二》。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得到迅速发展。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时展露才华,追求个性与创新,洪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擅长词赋,尤以抒情诗篇著称,这首《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二》便是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当时正值春季,雨过天晴,万物复苏。诗人身处其中,感受到了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生机勃勃的景致。此情此景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而写下了这首诗篇。 洪炎一生多波折,但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积极心态。尽管他曾遭遇不幸,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次韵公实喜晴二首 其二》的核心精神所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