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四

标题包含
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四
杀气缠中土,妖征出泰阶。 架桥凌禹穴,投策暗秦淮。 匪兕歌何苦,非熊愿亦乖。 申胥虽有泪,无地寄余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洪炎"这个人物的详细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此人在历史或文化中的地位并不显著,因此没有详细的记录。如果您能提供更多具体的信息,例如他的全名、生卒年份、职业等,我将尽力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侵略之气萦绕在中土之上,邪恶势力已出现在天地之间。修建桥梁穿越大禹之墓,放下竹简在秦淮河的黑暗中。虽然并非犀牛(意指辛苦)但歌声显得如此痛苦,并非熊(意指谦虚)但愿望看起来也不太顺利。像申胥那样即使有泪水,也没有地方可以寄托我的情感。
去完善
释义
1. "杀气":战争气氛,意味着当时局势紧张。 2. "中土":此处指的是中国,即作者所在的国家。 3. "妖征":指异常的天象或自然灾害,这里可以理解为战火。 4. "泰阶":古代天文学术语,是古人观察天体时以泰一阶所观测到的天区。此处可指代天文景象。 5. "架桥凌禹穴":"架桥"比喻用武力平息战争;"禹穴"是中国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的一个古迹,因传说大禹曾在此居住过而得名。这里借指南方的一处地理方位。 6. "投策暗秦淮":“投策”是指把马鞭扔了,表示放下武器;“秦淮”是南京的一条著名河流,此处借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7. "匪兕歌何苦,非熊愿亦乖":这两句意为不是野兽却被迫唱起悲歌,不是贤人却也想为国家效力。"兕"是一种类似犀牛的猛兽;"非熊"的典故出自周文王梦见姜子牙乘熊出现,这里用来赞美洪炎的个人品质与才华。 8. "申胥":古代楚国的大臣,面对外敌入侵,哭求上天助楚国度过危机,此处用来自喻。 9. "无地寄余怀":没有地方倾诉我的忧国之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洪炎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和心情。“杀气缠中土,妖征出泰阶”表现了战争带来的恐怖氛围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架桥凌禹穴,投策暗秦淮”表达了人们在战争中四处逃散的无奈与艰辛。 “匪兕歌何苦,非熊愿亦乖”揭示了人们在这场战争中无助、痛苦的心情。而最后两句“申胥虽有泪,无地寄余怀”则流露出诗人在目睹战乱中的百姓苦难时所产生的心有馀而力不足的悲哀。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痛恨和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己酉岁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 其四》是南宋诗人洪炎在公元1199年(己酉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这个时期,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不断加剧,战事频发。面对国家危机,洪炎选择了避乱隐匿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逃避战乱过程中创作的。 这段时间里,洪炎的个人生活颇为动荡。他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做官,但因金兵入侵而不得不放弃职位,回到家乡避乱。在此过程中,他深入体察民间疾苦,对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痛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由于长期的战争压力和国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严重,民众普遍期盼和平统一。洪炎身为士人,满怀报国之志,但又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因此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担忧家国命运、期待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