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临湘奉议孙敷山归田十咏 其六
北窗自有来薰处,长夏何妨一枕高。
竹薄未能遮照徧,西风我欲障葡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北窗下自然有来自微风的地方,漫长的夏日不妨把枕头垫得高高的。薄薄的竹子无法遮挡所有的阳光,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想用葡萄架遮住寒冷的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和:指和诗,是诗人与诗酬答的形式之一。
2. 临湘:古县名,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一带。
3. 奉议:宋代文官阶官名称,地位略低于郎中。
4. 孙敷山:南宋文人,字梦锡,号梅屋,松江华亭人。
5. 归田:指辞官回乡。
6. 北窗:古代汉族文人常以“北窗”寓意闲适自得的生活。
7. 来薰处:佛教用语,指带来幸福的地方。
8. 长夏:漫长的夏天。
9. 一枕高:形容躺卧休息的状态。
10. 竹薄:指竹叶稀疏。
11. 西风:从西面吹来的风,通常指秋风。
12. 障葡萄:遮挡阳光,让葡萄藤长得更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北窗自有来薰处”描绘了夏天凉爽的风吹过北窗的景象,暗示了诗人理想的居住环境。第二句“长夏何妨一枕高”则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态,即使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安然入睡。
接下来的两句“竹薄未能遮照徧,西风我欲障葡萄”则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用葡萄藤阻挡阳光,让屋内保持阴凉。这不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反映出他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临湘奉议孙敷山归田十咏 其六》是南宋诗人徐经孙的一首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9年左右,即南宋理宗宝祐年间。在这个时期,南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北方金国的威胁以及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使得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抱有忧虑和悲观的情绪。
徐经孙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也相对坎坷。他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诗,借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无奈。
此外,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诗人的创作密切相关。当时,南宋王朝虽然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危机之中。在外部,金国对南宋的威胁日益加剧;在内部,政治局势错综复杂,民间矛盾也日益激化。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得许多文人士大夫对未来感到迷茫和担忧,这也为诗人创作这首诗歌提供了素材。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