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病寓灵芝寺夜闻讲律有作

标题包含
病寓灵芝寺夜闻讲律有作
钟鼓考击殷夜床,我方咽药不下吭。 苦思一语缓吾缚,重遭缚急如缚羊。 平生两眼大如镜,白首读律无精光。 商君入秦祸始大,文武之道几灭亡。 文人废经宁废律,何者百谷无稻粱。 春风二月锦官寺,梦绕十年新学场。 莲房密室仅千讲,传疏狼籍酬朱黄。 如恒山蛇救首尾,弗学饥鼠吟空墙。 我生不愿文字习,亦不愿学屠龙方。 半窗睡美君勿聒,自有云月供平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钟声敲响夜幕降临,我正努力咽下药丸却难以出声。 苦苦思考一句话来缓解束缚之感,再次遭遇束缚之苦如被捆绑的羊。 这一生双眼如明镜般明亮,但年老读律时却已无精打采。 商鞅入秦灾祸开始扩大,文治武功之道几乎灭亡。 文人抛弃经典又岂能废弃法律,就像粮食中缺少了稻粱。 春风拂面的二月来到锦官寺,梦回十年前往的新学堂。 莲房深处的小房间授课上千次,传疏凌乱以报答朱黄之恩。 如同恒山之蛇救首尾,不学则如同饥饿的老鼠在空墙上哀鸣。 我不想学习文字和技艺,也不想去学习屠龙的技能。 半窗而卧的美梦请不要打扰,自然有云月为我料理日常。
去完善
释义
1. 钟鼓考击殷夜床:钟鼓,古代打击乐器;考击,敲击声;殷,盛大或盛衰;夜床,夜晚休息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夜晚时分在寺庙中听到钟鼓的敲击声,显得气氛庄重肃穆。 2. 我方咽药不下吭:咽,吞服;不下吭,指难以下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者在病中难以吞咽药物。 3. 苦思一语缓吾缚:苦思,苦苦思考;一语,一句话;缓吾缚,缓解我的困扰。这句诗意味着作者在寻求一句能够安抚自己心灵的话。 4. 重遭缚急如缚羊:重遭,再次遭遇;缚,束缚;缚急,紧张焦虑的状态;如缚羊,像被捆住的羊一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由于病情反复而倍感紧张焦虑的心情。 5. 平生两眼大如镜:平生,一生;两眼大如镜,指视力好。这句诗表示作者在一生中视力一直很好。 6. 白首读律无精光:白首,老年;读律,学习法律;无精光,失去光彩。这句诗表达出作者年岁已高,在研读律法时无法保持敏锐的理解能力。 7. 商君入秦祸始大:商君,即商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秦,秦国;祸始大,祸患开始变大。这句诗意味着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的祸患开始扩大。 8. 文武之道几灭亡:文武之道,指文治与武功的综合治理方式;几灭亡,几乎要消亡。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文武之道逐渐消亡的担忧。 9. 文人废经宁废律:文人,学者;废经,废弃儒家经典;宁废律,宁可废弃律法。这句诗表明了作者认为学者们在废弃儒家经典的同时,也在放弃对法律的尊重。 10. 何者百谷无稻粱:何者,哪种事物;百谷,各种谷物;无稻粱,没有主食。这句诗询问为何各种谷物中没有主食。 11. 春风二月锦官寺:春风,春天的风;二月,农历二月;锦官寺,指成都的锦官城。这句诗描绘了春天二月的锦官城的景色。 12. 梦绕十年新学场:梦绕,梦中萦绕;新学场,新的学术场所。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十年在学术场所学习的怀念之情。 13. 莲房密室仅千讲:莲房,莲蓬;密室,私密的房间;仅千讲,仅仅进行了千次讲解。这句诗描绘了在私密房间内进行的千次讲解的场景。 14. 传疏狼籍酬朱黄:传疏,传递的文书;狼籍,混乱不堪;酬朱黄,指对有功之人给予回报。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文书往来混乱的情况以及对有功之人的感激之情。 15. 如恒山蛇救首尾:如恒山蛇,指恒山蛇的故事,相传恒山有一种蛇,身体受伤时能自行治疗;救首尾,指拯救自己的首尾部位。这句诗寓意诗人希望自己像恒山蛇一样自我拯救。 16. 弗学饥鼠吟空墙:弗学,不学习;饥鼠,饥饿的老鼠;吟空墙,指在空旷的墙壁上发出哀鸣。这句诗是作者对自己不想成为学习法律的奴隶的感慨。 17. 我生不愿文字习:我生,我的一生;文字习,学习文学知识。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一生都不喜欢学习文学知识的决心。 18. 亦不愿学屠龙方:屠龙方,指一种虚幻的神奇技艺。这句诗表现了作者也不喜欢学习那些虚幻的神奇技艺的想法。 19. 半窗睡美君勿聒:半窗,半个窗户;睡美,睡得很舒服;君勿聒,请不要打扰我。这句诗请求他人不要打扰他在宁静的夜晚享受美好的睡眠。 20. 自有云月供平章:云月,白云和月亮;平章,评论或探讨。这句诗表示他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需要别人的评判和建议。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病寓灵芝寺夜闻讲律”为题,首先描绘出钟鼓之声响彻寂静的夜晚,形象地展现出寺庙夜间静谧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正饱受疾病的折磨,服药却不能缓解病痛。他渴望能够找到一句宽慰自己的诗句,却仿佛被束缚得更紧,如同被紧紧捆绑的羊。这里表达了诗人在病痛中的挣扎与无奈。 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诗人对律学的看法。尽管已年至白首,但诗人对律学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诗人将商鞅入秦比喻为文字和律法的荒废,表达了对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无知的不满。他认为文学家和法家应该同样重视律法的重要性,就如同农民不能没有稻谷一样。诗人还将自己比作春风吹拂下的锦官寺,感慨时光荏苒,曾梦想的新学场所已远离。 诗人接着通过描写自己在庙宇听讲律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在学术研究上的执着追求。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像恒山之蛇那样自我解救。同时,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热衷于文学创作或求取功名,只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思考,诗人借病痛中的体验,思考着人生、学问和律法的真谛。从诗人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学问的热衷和对人生的通透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病寓灵芝寺夜闻讲律有作》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僧人释宝昙。此诗创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年间(1101年),即北宋末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由于政治腐败、官僚体制僵化、人民疾苦等种种原因,导致农民起义频繁爆发。在此背景下,朝廷为了稳定政局,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措施,但成效甚微。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国社会中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许多文人墨客和僧侣通过诗歌、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释宝昙作为一位僧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选择了出家为僧,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然而,他在寺院中并未完全摆脱尘世纷扰,疾病缠身的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在灵芝寺的夜晚,他听闻僧侣们讲解佛经,不禁心生感慨,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病寓灵芝寺夜闻讲律有作》,以此表达自己对人生命运的感叹以及对佛学修行的虔诚。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