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尘嚣的山林游乐,充满豪放的野趣。
带著家中的孩子,踩过荆棘和丛生的杂草。
在坟墓之间徘徊,怀念古人的居处。
水井、灶台还有遗留的痕迹,桑树和竹子也还存活着。
询问砍柴的人,那些人都去了哪里?
柴夫回答我,他们都已经去世,无处可寻了。
一生就如同市集的热闹与寂寥,这句话说的都是真的。
人生如梦幻般变换无常,最终都将化为乌有。

去完善
释义
1. 久去山泽游:离开山水田园很长时间了。山泽,山水和林泽,指自然景象。
2. 浪莽林野娱:在广阔的森林原野中寻找乐趣。浪莽,广大无边的样子。
3. 试携子侄辈:试着带著子侄辈一同前往。
4. 披榛步荒墟:拨开荆棘,行走在被遗弃的村落废墟上。披,分开;榛,丛生的草木;荒墟,荒废的村落。
5. 徘徊丘垄间:在山丘和平地之间来回漫步。丘垄,坟墓,这里也指山中荒地。
6. 依依昔人居:感怀那些过去在此居住的人。依依,依恋的样子。
7. 井灶有遗处:水井和炉灶都还留有遗迹。
8. 桑竹残杇株:桑树和竹子尚有残株存留。杇,废颓。
9. 借问采薪者:向砍柴的人询问。
10. 此人皆焉如:他们的情况都怎么样了?焉如,怎么样。
11. 薪者向我言:砍柴的人告诉我。
12. 死没无复余:都已去世,没有活着的人了。
13. 一世异朝市:一生与市集变化不同。
14. 此语真不虚:这句话说得一点不错。
15. 人生似幻化:人生如同虚幻的变化。
16. 终当归空无:最后都要回归到空无一物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归园田居·其四》以散淡的文字描绘了陶渊明在山林田野间的悠游生活。“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是诗人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与世俗喧嚣的隔绝。接下来,他带领子侄辈走进这片神秘的领域,开始了一段探索之旅。漫步于昔日居民居住的丘垄之间,“依依昔人居”展示了陶渊明对过去的怀缅之情。而眼前所见之“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则透露出了岁月的痕迹,揭示出人类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于是,诗人向周边的樵夫询问昔日居民的下落,得到的答案却让人感叹:“死没无复余。” 世事变迁、时光流转,那些曾经的生灵已不复存在。“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诗人发出由衷的感慨,人生的变化就像是一场虚幻的化境,最终我们都会归于虚无。在这首诗歌中,我们似乎能看到陶渊明对于生命的哲思,感受到他对尘世生活的淡然与超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归园田居·其四》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作于他辞去彭泽令、回乡务农之际。这首诗创作于东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士大夫们纷纷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陶渊明出身世家,但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他曾入仕为官,但发现官场黑暗,心中忧国忧民之情愈发强烈。在彭泽令任上,由于不愿向权贵低头,毅然辞官归隐,过上了躬耕自足的生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以及他对理想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