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
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
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
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意深邃且悠远,鬼神之事皆难明。
自少年时即行善事,已历六十又九年。
二十出头遭遇世间挫折,正当年迈之际痛失爱妻。
熊熊烈火屡屡焚烧,害虫肆虐于田间。
风雨交加,庄稼歉收无几。
炎炎夏日忍饥挨饿,寒冬之夜无被安眠。
傍晚时分渴望黎明,清晨又期待太阳升起。
自身因果无须怨怼苍天,但离愁忧虑常常萦绕心间。
哀叹身后之名如浮云,之于我已是无足轻重。
唯有激昂慷慨地独自歌唱,钟期这样的知音确实难得。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怨诗楚调:指用楚调(古代楚地的曲调)创作的怨诗。
2. 庞主簿邓治中:庞和邓都是陶渊明的友人,分别担任主簿和治中的职务。
3. 结发:这里指年轻时。
4. 善事:好事,善行。
5. 僶俛:勤奋努力的样子。
6. 六九年:六十岁。
7. 弱冠:二十岁左右,成年之时。
8. 世阻:世事艰难。
9. 始室:初婚。
10. 丧其偏:失去妻子。
11. 炎火:比喻灾难。
12. 焚如:火烧起来。
13. 螟蜮:害虫的泛称。
14. 中田:田间。
15. 收敛:庄稼成熟,收获。
16. 廛:同“檐”,指房屋的屋檐。
17. 造夕:傍晚时分。
18. 鸡鸣:鸡叫,暗示天亮。
19. 及晨:清晨。
20. 乌迁:乌鸦飞走,暗示太阳升起。
21. 在己:自己本身。
22. 离忧:分离的忧愁。
23. 吁嗟:叹息。
24. 身后名:死后的名声。
25. 锺期信为贤:锺期,指春秋时楚国琴师锺仪;信,确实;贤,贤能之人。

去完善
赏析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是陶渊明以楚调怨诗的形式,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提醒。诗人开篇即以“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描绘出世事难测、命运多舛的境况。接着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自少年时即勤奋修行善事,经过漫长的岁月,却遭受了世道险阻和丧妻之痛,乃至家业凋敝,生活困顿。诗人以其沉痛的笔触描述了自己生活中诸多磨难与困境,“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这诸多的困境使他常常深夜反思,希望能在清晨得到解脱。
尽管如此,诗人并未陷入绝望,他懂得命运由自己主宰,“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面对生活的困苦,他只是淡然处之,这份超脱,使得诗人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胸怀天下的气度。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窥见陶渊明的睿智和达观。同时,诗人用“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警示友人不要过于看重身后的虚名,而应该专注于眼前的生活。
整首诗歌在韵律上极富感染力,情感深沉而又富有诗意,体现了陶渊明对于人生苦难的独特理解和面对困境时的坦然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是晋宋之际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一首表达忧国忧民之情及对官场黑暗的失望之作。这首诗歌创作于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即公元420年左右。这个时期,国家动荡不安,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在这一年份里,陶渊明的仕途遭遇挫折。他被任命为彭泽令,但因不愿妥协于世俗权贵,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然而,他仍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渴望为人民做更多的事。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陶渊明深感重任在肩,但他却无力改变现实。因此,他将忧国忧民的情感化为文字,以诗篇寄托忧虑,传达出他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运用婉转优美的辞藻和深情有力的笔调,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以及官场的黑暗现象,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痛苦和挣扎。

去完善